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帮片可做城市名片?

(2010-03-26 20:51:22)
标签:

杂谈

 

  《艋舺》是台湾导演钮承泽执导的本土黑帮片,讲的是1980年代台北旧商业区艋舺的故事,绰号“蚊子”的中学生被帮派同学吸纳,加盟太子帮,有着“兄弟命” 的艋舺人为了利益和义气每天打打杀杀,最后这些帮派也面临重新洗牌的结局。

  本片春节前在台湾首映,首映票房高达1800万元新台币,超出《阿凡达》近三倍,是《海角7号》的四十多倍。这部黑帮片却是台北政府着力打造的“形象工程”电影:支持不仅包括400万新台币的补助金,还包括拍摄期间,从台北市长到市消防、警察近百个部门的全民总动员。

  把这样的题材作为城市营销的电影,在大陆是不可思议的。

  2007年《碟中谍3》曾计划其中一组有关镜头放在台北标志性建筑台北101拍摄,由于台北101对剧组有诸多限制,又无法协调周边地区的拍摄配合,台北政府也没有一个机构可能担当这一责任,剧组最后放弃台湾,转战上海浦东。后来在上海拍摄造成的轰动效果,令当时台北市长和文化局长扼腕。2008年1月份,台北专门成立电影委员会这一机构,专门负责同来台北拍片的剧组协调事宜。

  事实上,台北的举措与魄力,来自于较早借助电影进行城市营销的高雄的压力。2005年蔡明亮《天边一朵云》、2009年在台湾获得良好口碑的戴立忍《不能没有你》,都有场景在高雄,并受到高雄政府的奖励或者资助。2009年席卷台湾的偶像剧《痞子英雄》,本来打算在台北取景,但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回馈,又转战高雄,电视剧成功后,各式各样的痞子英雄观光团为高雄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台北可以说又一次在营销战中受到重创,这才有《艋舺》的出炉。首映后,台北万华区在春节期间的客流量增加了5倍以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超过新台币3亿元的营业额。

  其实,城市中的影视营销,也已经成为大陆城市的流行风。我记得去年有《成都我爱你》之类的电影,没看过,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很显然,城市营销电影的缺点就是,你只能说这个城市的好话,不能有负面的因素出现。这无疑大大束缚了艺术魅力的发挥,最终只能弄个“领导满意,反响平平”的效果。上文提到的《碟中谍3》,因为镜头中出现一闪而过的上海街头“办证小广告”,被认为有损上海形象,最终被剪辑之后才得以在大陆公映。从中可窥到其中的敏感度。

  中国以实力而论,目前至少是个自信的国家。因此我们既然想亮相,是不是可以更自信一点,不必像个守身如玉的美人儿,全身上下都那么敏感。“说好话”并不能构成艺术作品的全部,黑帮片作为城市名片当然也只是特例,毫无疑问的是,给艺术多一点空间,才能达到营销的效果。台湾电影学者黄建业认为:城市营销电影不一定都要正面题材。这一大气的论点可以给我们一些理论启示,而《艋舺》更可以给我们活生生的实践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对本山弹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