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表在北航附中734班博客里的文章)
进入高中,班上开始出现了新气象。有几个一向顽皮的学生,好象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开始学习了。由于他们从来就没有老老实实的学习过,所以一时半会儿的还跟不上大家学习的步伐。为此邸老师煞费苦心的专门为他们组织了几个学习小组,小组由团支部的几个委员分工负责,每周到这几个同学家里为他们补课。支部把何宏、马超英和我分在一组。
第一次小组活动是在一个数九寒冬的晚上,那时的冬天可没有什么"暖冬"。何宏从他家所在的"红旗小院"整个跑了一个北航的大吊角,来到紧靠北门的我家,先把我从无限温暖的家里喊出来,然后我们再去喊马超英。记得在等马超英下来时,我们在她家的门洞里避风,门洞的大门被呼啸的北风刮得来回砰砰乱撞,四下里漆黑一片,要不是和何宏在那儿说着话,还真挺害怕的。我们三人来到同学家里,一家人对我们都很热情。我们班这个淘气包在家里完全是另外一付嘴脸,显得懂事和安静。因为是辅导男生,所以我和超英完全成了绿叶,安静的坐在一边看着何宏他们你来我往的纸上作业。
小葵转来时,他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个头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那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年龄和个头往往就是发言权。给我的感觉是小葵在班里从来不多说不多语,安安静静的坐在第一排上课。由于他原来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我们的进度不同,所以老师让何宏和我暑期定时去他家一起学习。学习的时间都是何宏和小葵定,我只是听令按点和何宏骑车去。照例我还是做绿叶,坐在一边无所事事。小葵家有一本侯宝林的相声集,这在文革中是罕物,于是我一头钻进侯大师的相声里寻快乐,任由何宏和小葵在那里玩也好学也好。
一个冬天一个夏天,我们这两个学习小组很快完成了使命,至于效果如何,无人去细考。不过同学们这种彼此之间的责任心和友好互助精神还是满可贵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