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学在读的徒弟陈红的听课思考,挺好!

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过程,对圆锥的底面、侧面、高等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堂初始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在圆锥的学习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由于学生此前充分掌握圆柱的特征、相应的概念、侧面积、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因此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也提出了许多相似的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两个问题非常特别。其中一个问题是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问题包含了圆柱及圆锥多个角度的比较,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联想,通过比较异同,从而对立体图形之间的关联性有一定了解。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学生根据圆柱有无数条高,由此提出圆锥是否也有无数条高的质疑。这个问题事实上也是学生基于旧知提出来的问题,体现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疑问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新旧知识也会产生一些冲突,而由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冲突,更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学生依据实物圆锥,合作探究圆锥特点这个环节中,学生基于圆锥圆柱外形相似的特点,将圆锥理解成是由圆柱进一步演变而得到,圆柱上面的圆慢慢缩小成一个点就形成了圆锥,这个结论体现了学生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对圆锥外形的记忆。学生还发现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圆形以及一个扇形。底面是一个圆形,学生很明显的就能发现,但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很多学生却认为是三角形。在这个环节中,展示的学生认为底面是圆,圆由曲线围成,因此侧面展开图一定是个曲面,所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讲台下的学生对圆锥展开图为扇形产生疑问,展示学生依据已有知识作出解释,这样的质疑-解答过程,显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追求,使小组活动高效开展,实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探究圆锥有几条高时,学生能说出高只有一条,但是在证明时还是会碰到一些问题,因此通过高的定义出发进行解释。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从顶点出发向对边只能做一条线段,顶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灌输圆锥只有一条高这个知识点,而是向学生阐述原因,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日后面对数学问题时追根究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理解圆锥上的高如何产生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圆锥上的高实质上是什么,顶点到圆周连线是不是高,让学生对高的概念充分理解。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认识了圆锥各部位的名称,重点理解圆锥只有一条高并且垂直底面圆心,以及侧面展开为扇形。像这样的将教学中的重难点蕴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有益于学生系统全面的获取新知,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充分展现。在量圆锥的半径时,教师展示视频,通过学生动态操作的过程,提醒学生量半径时的一些注意点。随后通过一把三角尺与一把直尺进一步量圆锥的高,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圆锥底部,三角尺直角边垂直于直尺,从而量出高精准的数据。随后学生小组合作量圆锥的高,把自己的理解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加深巩固。在理解圆锥形成的环节中,通过三角形旋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平面图形旋转成为立体图形,因此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空间想象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便于学生理解与感受。在这堂课中,出现了两次较为大型的小组合作活动,解决的都是关于圆锥的重点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对概念的死记硬背转化为有趣的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在这堂课中,出现了两次较为大型的小组合作活动,解决的都是关于圆锥的重点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对概念的死记硬背转化为有趣的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