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下数学广角《稍复杂的排列问题》教后记

(2016-06-02 20:35:35)
标签:

三下数学广角

搭配(二)

稍复杂的排列问题

小组学习

基于学情的教学

分类: 且行且思
细读教材,基于学情的教学
——数学广角《稍复杂的排列问题》教后记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8EN00SIGG.gif天台县始丰街道中心小学  林伟扬
http://s6/mw690/001qoOTQgy72aEORPpP05&690
    教材的例题呈现了0、1、3、5四个数字,与二年级比较,多了1个0。主题图呈现的孩子的对话是一种有序的思考,先确定十位,个位的数字又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实际也体现了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感知“按顺序,不重不漏”,那么如何能做到不重不漏呢?这一方法就需要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去总结、反思、体悟。教学用书上建议上这例题前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从三个数字开始,以便能达到正向迁移。再添上一个0,让学生去思考,现在又有多少种排列呢?这样环环相扣确实严谨,课堂上也能跟着老师的安排去走,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基于学生有二年级排列的基础,不妨尺度放大,让学生先独立去思考,记录下自己组成的两位数,一共能组几个没有重复的两位数。
上午两个小徒弟分别执教了这两节课,同一内容,两班孩子的反应基本相同,固定法、画图表示(实际也是固定法)、交换法(互换法),说明学情基本相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后,60%以上都能说出有9种,有的孩子有遗漏,其实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的学情正好能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以达到对新知的领悟。那么对于先复习用三个数来组两位数,我倒觉得是多余了。正因为有了0的介入,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得以思考,才能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7)的吴琪衽用图示来表示他的9个两位数(如下板书),真的不简单,在交流的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板书进行讲解,讲完以后问全班孩子,你们觉得我的这种方法简单吗?结果很多孩子都是不简单。其实这个时候让下面听展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互动真的是来自学生的需要,这样的生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当然在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把这种画图的方法与先固定十位的方法进行对比,孩子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在下面的板书中,学生还板了:10、30、50、13、15、31、35、51、53。下面的一共孩子就进行了质疑,说这个孩子所用的方法有点乱,先确定个位,接着又先确定十位。其实这个时候可以让板书的孩子进行解释,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其实他是把0做个位的全部写完,也就是凸显0不能放在十位,只能在个位,再固定十位来确定其他的个数。其实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棒,直指了我们本节课的一个知识点:十位上不能是0。

http://s14/mw690/001qoOTQgy72aFz4L9j6d&690

http://s1/bmiddle/001qoOTQgy72aFCvbCo40&690

http://s14/bmiddle/001qoOTQgy72aFEyF4h7d&690
        三(8)班的孩子交换的这种方法呈现的也非常的好。如上板书,这个孩子在选择数的时候也是有序的,如选0和1,只能组成10,01是不行的,所以划去,再依次去排,也得到了9个两位数。
http://s6/mw690/001qoOTQgy72aHx9J4xb5&690
    做一做1的安排目的进行巩固,在做一做1完成后,把0换成3,在脑中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一下子就知道有12种,而且说的头头是道。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同样的四个数字,怎么组出来的两位数个数不同?体会0的奥秘。做一做2比例题复杂,解决的方法也多样,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先把5块巧克力分成3份,有两组分法——(1,1,3)(1,2,2),然后每组分法分别分给三人有几种排列的结果,最后将所有结果进行相加;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分给小丽1块,再将剩下的4块分给另两人,有3种分法。先分给小丽2块,再将剩下的3块分给另两人,有2种分法。先分给小丽3块,再将剩下的2块分给另两人。最后将所有的结果相加。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然后可以引导用数字记录。其实小丽的块数从1到2再到3,就是先确定百位的方法,与例题进行沟通。
练习教材安排了3题,其实这3题最后都可以转化成例题“0不能在十位”同一道理。同时在第一题和第三题的排法中,引导学生用数字去记录,数形结合,用符号化的呈现形式凸显有序、全面的思考方法,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到数字符号的简洁、方便,体验数学的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