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上《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5-09-17 20:06:52)
标签:

人教版数学

三上毫米的认识

大练课教学反思

以学定教

凸显知识本质

分类: 且行且思

《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

天台县始丰小学  林伟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坚信了教师“想明白”,学生才能“学清晰”。在“众筹”研讨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根据自己本班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再次的教学预案设计,整节课下来,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毫米的感知比较的充分。个人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因此,以复习旧知识为导入,“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通过这一复习环节,唤醒学生的旧知,又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了基础。“你还知道什么长度单位呢?”课堂中学生说“毫米”。教师继续追问,“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样的一个长度单位呢?”有的学生说它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但对为什么会产生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测量数学书的环节就是为毫米的产生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感知毫米产生的意义,通过测量,再次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有毫米”时,他们的回答就变得清晰了。

二、留足时空,关注整体参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在本课的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的整体参与。在估测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时,一个孩子估测了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5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时,没有马上进行否认,而是让孩子们进行辨别,这样的估计觉得正确吗?孩子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应该比宽长,而估计的结果是长比宽短,所以肯定是错误的。还有孩子们用手势一拃去测量,也发现这样的估测不合适,于是进行了估测调整,使学生学会估测。再者,在感知1毫米时,让学生先通过估测1分与1元硬币哪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进行测量,从而全体学生感受到了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学生说“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两个手指就粘住了。”追问“这是问什么呢?”孩子们说是因为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丰富素材,凸显知识本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经验中凸显数学本质,掌握数学知识。毫米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学生只有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节课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长的学生尺、教师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币,现实生活中用毫米做单位的图片等。在学生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时,追问“老师米尺上的1毫米与你们尺子上的1毫米一样长吗?”大部分学生说“不一样长。”于是把米尺的1毫米与学生尺的1毫米进行重叠测量,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一样长的。通过这一素材,体验到了长度单位的标准性。1分与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中,进一步建立1毫米长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中,ppt课件呈现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训练时的队伍训练图、包装箱的规格、精密零件等,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不停留在只认识到毫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而且还感受到用毫米做单位是比较精确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

思考:课堂实践活动较多,如何进行有效把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