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

(2012-08-15 22:30:42)
标签:

2012最新人教版

数学一上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课时安排

教育

分类: 且行且思

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等

林伟扬:由于还未及时买到教学用书,以下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   左右 删去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位置”。

二、课时安排(共约3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P9P11练习二第134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

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同时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先认识上下前后,再认识左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在日常生活中,“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先认识上下前后,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三)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上下前后。

1、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3、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充分地说,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4、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5、也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第二课时:左右(P10P12练习二第25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一)教学目标:

1、在真实情境和活动中,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三)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四)教学注意点:

1、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2、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课时:练习课(P13练习二第6题及自行设计题目,成长小档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注意点: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巩固。

2P13的成长小档案,是新增的内容,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