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族源流
甘溪河王家,原籍江南应天府(今南京市)城内三江桥。明万历年间,迁四川内江县梧桐里四甲,地名大桥头。
清初,黔籍始祖王可贵随吴山桂部由川入黔(有说可贵祖在吴部任前敌总指挥职,另有说是总兵)在乌江阵亡。(无坟茔)可贵祖阵亡后,随军眷属有始祖婆施氏、可贵之弟王可荣、弟媳陈氏、可贵之子王国柱等,不能随军前往云南,只好就近落业于乌江侧边的遵义县尚嵇。在尚嵇居住多久?无文字记述,已不可考。但那里葬有王氏三位祖婆的坟墓,即黔籍一世祖婆施氏(有碑记),二世祖黄氏(有碑记,国柱之妻)一世叔祖婆陈氏(可荣之妻)。
其后,可荣返回四川内江,国柱另觅落业之地。相传,先移到沙土黑顶坡,住了一段时间,认为不够理想,再迁到甘溪河。诗云:
原籍江南入四川,内江辗转进黔山
先宗可贵乌江死,二祖可荣内江还。
落业尚嵇迁黑顶,甘溪河始建家园
二堂不供熊公令,皮袄忌穿祖遗传。
到甘溪河定居后,代代相传,至今已三百多年,相传了一十五代。
(1998年时的统计数字。)王氏排行:
可国雄玉文,登洪大周荣,奇正世德昌,永荫三槐堂。……
最末一代是昌字辈,王昌荣、王昌盛弟兄,大的十七岁了。
(一九九八年时所统计。)
据传,当时是领照管业。国柱祖到甘溪河的领地,大约有四五平方公里宽。随着时间推移,代代相传,人丁一代比一代多,越分越少。
其间,有典当出卖土地,转移权属的。因此,同族中出现了贫富悬殊。但出卖土地、转移权属,都是在王姓族中进行。直到1949年解放,这片土地仍完全在王氏族中,没有外姓介入。
上五房与下六房
甘溪河王家,入黔始祖王可贵兄弟两人,可贵祖乌江战死,叔祖可荣返回四川内江。二世祖王国柱,三世祖是王茂雄和王正雄,前者是兄,后者是弟。
三世祖开始,甘溪河王家分成上五房和下六房。
王茂雄有五个儿子,其分支称上五房,王正雄儿子六个,此分支为下六房。
上五房中的长房为王璋,迁云南开化后嗣不详。
王荣江则属王正雄祖的下六房。
一公三房
到清末、民初,甘溪河首富是王洪儒。
洪儒有三子,即大林、大元、大茂。
大林生四子:河云、清云、海云、晏均;
大元生四子:安周、邦周、定周、国周;
大茂生四子:廷桢(钦周)、崇伯(仲周)、叔铭(彦周)、维周;
“一公”,王洪儒也。“三房”,长房大林,二房大元,幺房大茂。
王荣江乃一公三房中大茂祖的长子廷桢之后。
后来的家庭经济变化,首富要算王河云,其次王廷桢,又次王海云,……但人们的私下议论,王海云的发家,属为富不仁,因为他经常欺压乡里,敲榨人民。
王廷桢家的口碑较好。当时一些老年人在一起摆谈,常说廷桢家祖上有德,说他家几代行医,肯施舍,遇到穷人,不仅帮人看病,连药钱也相送。做的好事多,修有阴功,因此家道兴隆,子孙昌盛。……几十年后,一些老年人还习惯地称王廷桢家为“药铺家”。
文化方面,那里乡间落后,一般庄户农家,不注重文化学习,甚至连有钱人家,也不注重文化。没有常年学校,每年年初,临时凑合请一位私塾先生,随便找一间屋子,聚集十四五个学生,教《学、庸、论、孟》、《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老书,只教识字,不讲解。
其实,连很多塾师自己也只会识字,不懂文义,根本讲解不了。家长的要求很低,只要认得到自己的名字,能够写人情(人亲)、袱子就行了。
王河云家四弟兄,只王河云粗通文墨,但他一心钻研阴阳学说,看《通书》、《堪舆》、《子平》一类书籍,精通阴阳、五行学说。
清云、海云、晏均三人都没文化,不通文墨。
王廷桢家与此相反。(只王叔铭不好学习,没有文化。)
王廷桢的老学基础比较扎实,对《四书》、《幼学》等老书能够讲解,能写文章,能做楹联,谈话时常引经据典。当时没有钢笔,其毛笔字是相当熟练的。
王崇伯的文化知识更是渊博。他读的古文很多,除“经、史、子”之外,对诗词歌赋一类书籍也有钻研。除学习老书外,还在贵阳上过新学。1919年3月,贵州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少年贵州日报》,其时王崇伯任贵州省警务处主任秘书,又兼任该报编辑负责人。(第一任)(见谢伯元写的《我所了解的何应钦》一文)可惜好人不寿,英年早逝。
其四弟王维周,大学毕业。金沙立县后,曾任过金沙县教育科长,和柳溏、沙土、石水等乡乡长。其为人清廉,不贪财,不接受贿赂,不准乡丁刑训嫌疑犯人。对人谦恭,小心小意,温厚善良,没有财大气粗、高居人上的作风。一生酷爱书法,毛笔字的大小楷书写得非常好。曾任过沙土小学和普惠小学的校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学生为了纪念他,还在普惠学校给他立了一块纪念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