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岳归来不看山,登武当,方知山外有山
武当山川秀美,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犹如金铸玉凿的宝柱雄峙苍穹。环绕主峰的众峰千奇百怪,争雄斗奇,却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天造地设“万山来朝”奇观。
天柱峰周围有扬波溅珠的溪涧,珍禽异兽触摸的悬岩,吞云吐雾的山洞,孕日育月的潭池。众峰中有的似青莲绽花,流香荡翠;有的似旌旗招展,击风搏雨;有的美似金凤,有的奇似猕猴……诸峰层峦叠翠,构成一幅瑰丽无比的丹霞长卷。
武当的一山一水,处处彰显武当仙境的神秘空灵;一景一观,令人惊叹天工造物的神奇。“来湖北,游三峡,探神农,登武当,品三国,逛武汉”的湖北旅游网上,我们看到了古今中外名家赞武当的文字:
郦道元(北魏杰出地理学家)称赞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
李方叔(北宋文学家):“观此山形,岱宗能小天下,拟秀厚于恒嵩,埒清雄于衡华。”
张开东(明朝诗人):“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
考斯拉(联合国专家):“武当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的美学”。
苏明塔加(联合国专家)称赞:“中国伟大的历史,依然存留在武当山”。
金庸(著名作家):“武当武术,中华瑰宝。”
王志纲(策划大师):“五岳归来不看山,登武当,方知山外有山。”
天高云淡,一品黄山。07年金色的秋天,迎着朝霞,在武当山特区李书记的陪同下,王志纲一行数人开始向“武当金顶”进发。一路上,对武当山充满感情,担任超级导游的李书记,对武当山的景物,如数家珍,而王志纲对武当山的壮美山色更是赞不绝口,二人边走边谈,原来武当山不仅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还有规模宏大的皇家道场。
“谁识孤峰顶,悠然宇宙宽,看来古人的智慧真是比现代人高明很多,真是神秘道域,空灵武当啊!”登上金顶的王志纲,感叹武当金顶的玄妙和神奇。在李书记盛情邀请下,王志纲提笔书下了“问道武当,感悟神奇”八个“纲体”大字。
一天的登山问道,王志纲对武当山意犹未尽,晚上,吃过武当道家的斋饭,王又和对武当道教文化有深入了解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立志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武当论道。
杨立志:武当山以“道”显耀天下,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时期创教以来,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倡导一切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今天“和谐社会”的提出,骨子里就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王志纲说,中国人骨子里是信“道”的,正所谓“外儒而内道”,儒学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两家的人生态度各有得失,在中国传统社会,两家并非完全隔绝,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儒家中庸之道处事,以道家取得内心超脱。因此道家文化有人说它是宗教,也有人说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是哲学,是一种生活观,东方民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谐共处”,这是道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它的图腾——阴阳鱼,也表现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的是奥妙无穷,博大精深,代表了中国文化哲学层次的最高水平。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其实我比较赞成的一种断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辨正关系,“道可”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是外在之道,谓之“术”;“道非”是对道的深入研究后,得到的对外在之道的否定判断,是内在之道,谓之“学”;“常道”,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对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内外融合之道,谓之“道”。武当山乃道家文化集大成者,可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正所谓,得道者,得天下。
王志纲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