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中国武夷山
百二里风光丹青一枝笔画不出,五千年历史武夷七碗茶引出来。
武夷山神奇风光,大红袍茶中圣品,儒释道三教同山。
早在汉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册封为天下名山大川,并成为历代名士、禅家的盘桓之地。名儒显宦、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留下许多赞美武夷绚丽景色的诗文词赋、摩崖石刻。
武夷山不仅风景奇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为它增添了千古留香的韵味。在武夷山,除了碧水丹山、溪流纵横、岩奇岭险的自然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幽深峡谷遍植的茶树及独具自然美的茶园。
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提起它,人们就会联想到碧水丹山。武夷岩茶是武夷灵秀山川孕育出的名茶,生长在武夷山砂岩土壤里,经加工后的茶叶属半发酵的青茶,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集中了“活、甘、清、香”四大要素。而其中的大红袍,享有“茶王”之美誉。武夷山最出名的是三棵由一个老和尚种植的叫做“大红袍”的母茶树,长在高高的岩石山上,汲万物之灵气,所产茶叶被视为“极品”,一年才产500克。现在市面上的茶叶,最好品质的是“大红袍”第二代,人称“小红袍”。
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王志纲应邀为其做《武夷山旅游发展战略策划》,给武夷山形象定位为“千载儒道释,万古山水茶”,人文、自然一网收,浓缩了其文化、自然双遗产的精髓。
在武夷山做旅游发展战略期间,王志纲一行特地考察了那几棵具有传奇色彩的大红袍茶树。
盛夏的一天早晨,在武夷山市有关领导陪同下,王志纲到武夷山景区附近的九龙茗丛园参观。沿山谷间小路徐行,路边映入眼帘的是峻峭的山岩,岩下山溪清澈,流水淙淙,水中游鱼可数;峭壁上镌刻着不少文人雅士的咏茶诗词和楹联。众多的诗词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斗茶歌》显得尤为醒目: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山的茶树讲究野生栽植,不上化肥,无污染,过去当地茶农曾用茶树嫩叶当菜吃,以后改为饮品。
沿山道继续前行百余米,一行人来到武夷岩茶极品“大红袍”的原始产地九龙窠。走进九龙窠峡谷,只见大红袍繁多子孙,岩畔涧边,畦畦团团,葱葱绿绿,向世人展示着大红袍的悠悠神韵。
立于千仞之下,仰望那绝壁之上的“大红袍”宛如长在仙人手掌之中,朝朝幕幕饱吸天精地华;看那“半天鹞”伴着云雾如簪插玉般探身在半天峭壁上,仿佛升腾在茶雾灶烟中……
王志纲手搭凉篷,放眼望去。在一座300多米高陡峭的峡谷峭壁上,三株枝繁叶茂最负盛名的茶树集丛一处,昂首挺胸。“大红袍”以早春幼芽勃发、通树艳红似火袍而得名。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一笼细竹,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滋养茶树。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的椭圆形,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
远古之时,由于艰于上崖,寺僧则训猴采之。
康熙年间,皇帝下江南,不服水土,重病染身,卧床不起。御医良医,献策献方,不计其数,就是不愈,一干人等,束手无策。这时,有人献上一包茶叶,请康熙帝饮用。不久痊愈!康熙皇帝大喜,得知是九龙窠峡谷壁上之神茶,忙赐大红御袍,派人送到武夷山,披挂于这丛茶上,以示谢意。钦定“大红袍”名,指为贡茶。“大红袍”名扬天下。
民国年间,县长吴石仙走马上任后,命人凿石为阶,以方便上下,并勒有“大红袍”三字显之。谁知不消几天,茶的叶子被人采去不少,寺僧惊恐,星夜禀报,吴县长急命人将石阶凿平,才使大红袍免遭劫难。因此,管理、采茶之时,只得靠扶梯上去,岌岌可危。大红袍原系天心寺庙所有。新中国成立后,仍由天心寺僧管理,政府派解放军管护,后转给当地农场。
据说,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限制。武警要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大红袍,有位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采茶,必须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届时,武警守卫峡谷、置放云梯;茶监护人,在武警陪护、监督下,在省、市、茶研所等几方人公视之下,登云梯采茶,采毕,即交武警,空手下云梯来,云梯即被武警收走。一干人等,速离峡谷,赶到茶厂,茶研所的人又在几方监护下,炒茶制茶,茶成,当即给省、市来人,验重分包;省上人又在武警陪护下,登专机直送北京。
每年五月的开山典礼暨大红袍祭茶仪式极为隆重。当地领导、茶监护人、采茶人、制茶人等,云集九龙窠峡谷大红袍茶树下,大红袍监护人,身着鲜艳的布扣对门襟民族服装,点蜡焚香,读诏令,念颂词,给茶树披盖大红袍,仰面喊茶:“茶发芽!茶发芽!”情韵悠长,众声应和,群峰回音,颇为壮观!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云梯采摘,产量极少,大约只有11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请看下面报道:
“中新福建网武夷山4月14日电,(周文杰,许庆庆)
二十克武夷山大红袍再次拍出天价。
(2005年)4月13日14时55分,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大红袍”珍品茶系列拍卖会上,随着主拍卖师一声响亮的槌声,倍受关注的茶中之王——武夷山大红袍拍卖尘埃落定,经过激烈竞争,二十克武夷山大红袍被北京马莲道茶叶茶城董事长马武先生以十九点八万元人民币竞得,再创历史新高。”
无独有偶,早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武夷山市委书记、市长就特意给它们的政府顾问王志纲赠送了大红袍一小罐,计二十克。
武夷大红袍,属于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后还有着原茶的桂花香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山人还在大红袍树峭壁岩隙下垒石填土,固本丛茶,使之愈发葱郁。研发大红袍栽培,用扦插法,培植出二代大红袍、小红袍,非显贵之人,也能品尝到奇茗珍品。
流连于茶园绮丽景色,日高人渴,王志纲一行信步走进悬挂“九龙茶馆”匾额的山亭茶肆小憩。茶亭不大,以青竹搭建,毗邻峭岩山溪,亭内设有石桌石凳,环境幽静。茶馆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原是茶农,后集资建了此茶亭,为方便各地游客来此饮茶歇息。见有考察组一行游客到来,茶馆主人热情招呼让座,摆上紫砂茶壶、茶盏,沏一壶乌龙香茗待客。大家围坐于茶桌旁,主人拿出一盖碗,给王志纲等冲泡二代大红袍。主人非常健谈,边表演冲茶、烹茶等武夷茶艺,边向客人介绍饮茶常识,细说大红袍,展示祭茶照片,教导诸位翘着兰花指端杯,演练一闻(香)二看(色)三品(味)四观(片),指点品味袅袅桂香的沁馨怡人、体味齿颊留香的妙不可言,其自豪,溢于言表。按照茶馆主人的指点,大家细细品饮盏中茶汤,果然觉得饮后齿颊留香,喉中回味甘甜。策划就是生活,用嘴巴调查市场,60元人民币,
品尝一盖碗二代大红袍茶,让大家对“乞丐外表、菩萨心肠、皇帝身价”作了回实实在在的体验!大家慢慢儿啜,细细儿品,悠哉乐哉,还真的品出了二代大红袍“岩骨花香”的清幽韵味,渐进那“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的绝妙佳境。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远处殿堂的钟声悠悠传来,碧水青山,山风拂面。王志纲兴起,对陪同的领导打开了话匣子:做市场首先要把握“天时”。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关键是能否伺机而动,乘势而起,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武夷山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做好了会脱颖而出,做不好则痛失良机。
武夷山起飞的“天时”已到,而“地利”为天然所固有,兴衰成败与否,就看“人和”了。
何谓“人和”?
王志纲认为,武夷山必须走“民办官助”的路子。
仅靠政府的力量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基本终结。企业,尤其是那些“领头羊”企业,正日益成为市场化大潮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区域板块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区域的主导产业、支柱企业、拳头产品和龙头品牌之间的竞争。
事实表明,在“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市场”的新游戏规则环境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强力拉动也是难以实现整个区域经济起飞的,企业之手还必须与政府之手合击一处,不然,将孤掌难鸣。
之后,是王志纲为武夷山开出的几道药方。 ……
1999年12月1日,摩洛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中国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武夷山摘取了世界旅游业含金量最高的“金牌”,从此拿到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武夷山在世纪之交跨入了世界名山大川的行列,世界给武夷山一张名片,武夷山给人间一派永恒的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