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72b9921fha863da2dafa2&690
白英点泉
白英,(1363—1419)字节之,明朝初期人,家住汶上县康驿镇颜珠村,后因生计,迁至本县古驿道上的军屯乡白店村,其后裔定居在汶上县南旺镇白庄村,虽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早年曾在彩山(今汶上县杨店乡彩山村)脚下教书,自幼酷爱水文,经常充当河工到大运河上出夫。明朝时在运河较浅、船只航行不畅的地方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庐舍,轮流派驻一些民夫来养护水利设施,引导过往船只。每10名民夫设一负责人,称为“老人”,白英就是大运河汶上管理段的“老人”。这期间他详细了解山东境内的河流地势和水情,积累了丰富的治水和行船经验。
明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决于原武,运河之济州,会通河段淤塞,漕运不通,永乐九年(1411年),驻济宁的河道总督潘季训上奏朝廷,主张疏浚运河,以保证南粮北运,永乐皇帝采纳济宁同知潘叔正言,派工部尚书宋礼等前往治理,宋礼率十六万余人,经一年多治理,由于汶上南旺地势高,虽开新河而无水,仍无济于事。
http://s12/middle/72b9921fhac5166454d6b&690
宋礼随礼贤下士,微服私访,到民间寻访治水高人,在彩山偶遇教书先生白英,宋礼请出农民水利家白英辅佐治理大运河。以白英之谋,堵塞元建的罡城斗门勿使汶水入光河流经济宁,在汶河下游戴村筑坝,开挖小汶河入南旺济运。在汶水入河处修筑“分水坎”使河水六分北流,四分南流。白英还在彩山、军屯一带,点了七十二泉,以所点之泉为源开挖南北泉河,下汇鹅河入总泉河再入南旺济运,又根据调节水量的需要沿途设闸三十八,又以南旺、安山、马场、邵阳四湖为“柜”,以济运进而疏兖州,济宁、邳州等地三百余泉为五派水系入“水柜”,涝则蓄,旱则济,工竣后,滔滔汶水六分北达于漳卫,四分南流达于淮泗,此世人谓之六分北流朝天子,四分南流运皇粮,保证了明清五百余年间南北航运畅通无阻,真可谓天地之奇观,古今之要会矣。
皇上念白英治水有功欲与封赏,白英婉言谢绝。白英在随宋礼回京复命的路上积劳成疾,突然心力衰竭而亡,终年56岁。后世帝王封他为“永济神”、“功漕神”;乾隆皇帝为其题词赞曰:“地脊原来南北分,老人能识果超群。”渔民船夫则尊他为“白大王”。后人则尊为“农民水利专家”。
如今白英所点七十二泉虽已干涸,但在军屯仍留有历史遗迹。气势宏伟的戴村坝经过多次重修仍发挥着截水灌溉作用。南旺分水枢纽大遗址公园正在建设。“白英点泉”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对于汶上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还传唱着这样的歌谣:“宋礼的运河白英的泉,潘公的闸坝除河险。”
http://s6/middle/72b9921fha4e16b54657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