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上景区之运河文化—南旺分水工程

(2010-09-20 09:14:09)
标签:

缘来汶上

中国佛都欢迎您

旅游

分类: 中都影像
http://s12/middle/4dd9ddf0t90a6a1f41a1b&690南旺分水枢纽布置图


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济宁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 人们“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土罡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洸河,(引二水)南汇于济州(新河)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揖”(《元史·河渠一》)。分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南粮北调功成。为解决黄河淤积和水源不足这两大难题,人们采用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廷允准济宁同知潘淑正奏请,命工部尚书宋礼率 军工民夫16.5万人事其役”(《汶上县志》)。宋礼首先碰到的是河通而水源不足的难题。宋礼有识,他微服私访,在汶上军屯乡彩山之阳遇见了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农白英。白英在乡间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感于宋礼的诚挚,他把早已成竹在胸的计划献了出来。白英指出,黄水漫淤,河道沧桑,地势已变,元朝引汶、泗入济已不足所有,必须另辟蹊径。仰汶上东北高而西南低的地形,引汶水直接进入南旺脊顶,先成居高临下之势再于南旺南北设闸分水而下。这就是被后人简称的“借水行舟”计划。这是一个巧妙大胆的构思,宋礼如获至宝,请白英一起指挥施工。他们在汶上与东平交界的戴村,筑坝横亘“五里十三步”(实423米)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达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鲅”,控制南北分水量,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实测为南六北四)。并创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又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补充运河水源,从根本上征服了南旺水脊,确保了运河长年畅通无阻。在中国2300多年的运河发展史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第一流的水利构思。南旺水脊分水工程是矗立在3000里运河上的一座丰碑,它标识着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的无比智慧与胆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