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按: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和陈素真先生的交往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1935年,程先生到开封演出,陈素真前去观摩,并把程先生《青霜剑》中的一个身段用在了《义烈风》中。其后,有专门为程先生演出了《义烈风》一剧。程看后向樊粹庭先生索要剧本(应该是很喜欢这出戏,打算搬演。可惜没见到程先生1935年的日记)。由于樊先生早期的戏都没有剧本,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程砚秋回北京后,给陈素真写了一张条幅。“用红色带金星的纸,裱好寄给我的,上句是‘清萍白璧原无价’,下句是‘海马云龙自不群’。落款是‘素真女士指正。御霜程砚秋’。”
解放后,1950年初陈素真应邀赴汉口演出。程砚秋此时也赴汉口演剧,二人又在武汉相会。这两则日记就是此时写下的。
1957年5月19日陈素真应田汉之邀在北京中国文联小礼堂演出。程砚秋前去观看,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左一右分立于周恩来总理身旁的合影。
http://s3/middle/4dd9a384gb4e1e72cd8b2&690
陈素真说过,她爱听程派唱腔。三十年代就对程砚秋的唱片喜爱有加。八十年代初又在日记中写到“李世济的唱我是非常爱听的。抗战前我爱听章遏云的唱片,再有是程先生。近一年来我细听李世济的唱,我觉得章、程二位前辈的特长她都有。在继承程派的唱腔上我认为她称得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我是被她的唱吸引入迷了。有人说她是胡唱,我认为不管是胡唱、八唱,只要是优美好听、符合人物感情,就是艺术上的成功。”
仔细品味,陈素真的艺术风格、特色与程砚秋是有着共同之处的。二者的表演都端庄细腻,引人入胜。程演戏,能让你很快忽略其发福的身材,而随之入戏;陈演戏,能让你很快忽略其失润的嗓音,而随之入迷。其实,陈老师那条失润的嗓子,唱起戏来的韵味确实无穷,这一点上和程腔那幽咽婉转也令人有着似曾相识之感。
有机会好好搜集搜集资料,专门写写程砚秋与陈素真。
程砚秋日记
1950年2月4日
“文化部各位首长、文教局、文艺处、音乐院崔嵬,12点,交际处请我坐,豫、楚、汉、京艺人作陪,大家很高兴。吴天保、陈素真、老牡丹花董瑶阶、沈云阶大家均很客气,照相。晚看义演《打樱桃》(玉茹)、《战马超》(高盛麟、胖点,戒烟)、吴天保(汉剧)《斩子》、楚剧《讨学钱》,越剧《借红灯》服装很美。”
http://s15/middle/4dd9a384gb4e1f3688a6e&690
2月5日
“过年,高维廉、盛麟、玉茹、金梁、元汾、玉钦,劳动模范戏学出来的争取光荣。”
“除夕午饭维廉、玉茹、元汾、金梁、玉钦、盛麟合请我们,谈到派别南北的歧视,总有成见,尚未搞通。凡事公平主持者最要,不平则鸣。6时,西南办事处请吟雪楼,与武人在一起确是痛快(罗、张、李静宜、蔚),吃的尽欢而散。至大光明看陈素真《洛阳桥》,至大众戏院布置幕,巴南冈陪同,此人很负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