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天堂
——读《蠢人的天堂》
每个人都憧憬过自己的天堂。只要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永不停息,这样的憧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当中。
人们在希望获得满足时,却很少会想到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就是经济学原理中的替换效应理论。所谓替换效应,指的是人们的任何选择都是以一定的牺牲来换取一定收益的。以劳动换取报酬,以锻炼换取健康,以休息换取精力等。这一理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度都同样适用。
阿特塞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他所期望的天堂。他所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一切活人应当享受的权利。他可以每餐吃野牛肉鲸鱼肉;喝上帝为好人所备下的圣酒;可以睡到很晚再起来。而且没有任何工作和职守。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如他想像的那样快乐,千篇一律的饮食,不分昼夜的昏睡,无所事事的清醒,没有亲人和朋友交流的无聊,让这个进入天堂的青年失望之极。生活在天堂里的他终于明白“活着不像我所想的那样坏”,“与其坐在此地,我宁愿去砍柴,搬石头。”当得知这样的生活要永无尽期的时候,他宁可自杀也要离开他梦寐以求的天堂。
聪明的优兹医生让阿特塞身临“天堂”,让他在真切感受他所向往的生活的同时,体会到了丧失一个活人权利的痛苦。哪怕是对食物最起码的要求,对亲情的点滴期望,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天堂里却成了最奢侈的要求。于是,阿特塞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结束这种他渴望的生活。幸而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阿特塞进去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蠢人的天堂,他在得到教训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
文学作品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在无穷无尽的愿望和选择中生活。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奋斗的过程。为了我们理想中的天堂,人们往往不惜代价不计后果地去努力。在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努力实现理想的奔忙中,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认真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有价值,是否正确。读完这篇小说后,我们可以再想想哲学家伯特兰德·罗素曾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以为那是幸福。小说结尾时阿特塞所说“天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然没有人知道。”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做好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一切,珍惜目前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了。
优秀的小说往往在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智慧的光芒,只有善于思考的读者才能透过故事,去获得作家和生活给予我们的暗示和指点。
荣获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作家艾·辛格是一位堪称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这个短篇中,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节奏的把握都可谓经典。看似简单的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青年的形象。作家虽然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即原因一导致结果一,而结果一其实已经包含原因二,由此产生的结果二必然包括原因三……以此类推,使故事一浪高过一浪。因为节奏明快,起伏多变的情节没有更多的旁枝末节,这种被追求技巧的作家所摒弃的简洁的线性叙事方式在这篇作品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