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六十章给我们的启发

(2007-12-29 11:23:51)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例如:高考

互联网

影评

李宇春

情感

口述实录

越狱

老照片

校园生活

职场/励志

道德经

文化

分类: 国学

《道德经》第六十章给我们的启发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现代注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那样,佐料要齐全、适度,火候要掌握好,每一步都要按照煎鱼的程序进行。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如果天下人都明白了自然法则,换言之就是天下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科学知识,那么一切鬼神邪说就都没有了传播市场。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人们都揭穿了鬼神邪说的假面具,那些鬼神邪说还会害人吗?圣人本身就是以民为本的,他的所作所为亦不伤害人民。圣人以民为本,鬼神邪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人们都掌握了科学知识、明白了自然法则,这就是道德要达到的目的。

现代启发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观点:“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如果天下人都明白了自然法则,换言之就是天下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科学知识,那么一切鬼神邪说就都没有了传播市场。

中国人把最聪明的人称为“鬼精鬼灵”,把最猥琐的人称贬为“鬼头鬼脑”;见人痴迷至深,要说声“鬼迷心窍”,看到事出意外,要感慨“鬼神不测”;叹山河壮美,赞声“鬼斧神工”,遇到不由自主,惊呼“鬼使神差”。隐藏内部的叛徒叫“内鬼”,荒诞无稽的话语叫“鬼扯”,最倒霉的事莫过于“撞鬼”。就算揭穿了一个骗术,也要意得志满地说;戳穿了“鬼把戏”。也许,你从不相信鬼的存在,然而你却不能在言语中回避“鬼”的使用,“鬼”的的确确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鬼在中国的历史说来话长,自从山顶洞人在逝者的遗体周围撒上红色的粉末,原始初民便有了灵魂不灭的观念。《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那时的人们将人活着时的灵魂和死去的加以区别,鬼由此步入先人的精神世界,围绕着祭祀和巫术的鬼,成为一个平淡生活的信仰符号,主导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鬼”承担起规训与惩罚的双重角色。所以,人们理直气壮之际,不免高声嚷嚷,“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同时,人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灵异之事,统统归之于鬼。有关闹鬼、撞鬼之事不绝于耳,即使在科学昌明发达的今天,鬼们依然可以登堂入室,我行我素,享受充当话语中心的快感。人们似乎乐于编出鬼话、鬼事、鬼影来吓唬自己,于是鬼又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文化心理,而全球化的潮流里,强势文化中的鬼们也乘着电影、小说的翅膀漂洋过海而来,就连土著的中国鬼节也要受制于洋鬼的万圣节,真是呜呼哀哉!

“道”是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德”是人们对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并且顺应这些规律行事,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科学知识”。人们不断在探索事物的奥秘,所以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些鬼神邪说,就是因为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得不到科学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自然现象的面纱不断被揭开,鬼神邪说就越来越站不住脚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如此精辟的唯物主义观点,实在是太伟大了!

青少年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如果天下人都明白了自然法则,换言之就是天下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科学知识,那么一切鬼神邪说就都没有了传播市场。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科学知识还没有武装自己头脑的时候,不能相信鬼神邪说,要相信科学,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解释那些自己现在还没法解释的事情。要相信天才是奋斗出来的,成果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没有什么:“成功者是命好,不成功者是命不好”的说法。

中国古代的无神论者很多,王充就是其中的典范。

王充(约公元27-100),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王充说:“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王充反对“生知”说,反对知识的先验论。他反对那种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说法,认为“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事是古今所没有的。他说:“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人的天才条件虽有不同,但要知道事情、认识世界却是由于学习;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不询问不能明白。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认为有知识就有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指出没有学问的人,好象谷和米,不能食用,价值不大;有学问的人,好象谷己成粟,米已成饭,可以直接利用了。他这样早就有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与认识,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所谓“见闻为”,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做,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他说:“须任耳目,以定情实”,须经过耳目感官来确定实际情况。反之“如无闻见,则无所状”。这个“状”字,指的就是依靠自己所闻所见获得的感性认识在脑子里的反映。“状”有描写、复写的意思,即感官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的感觉和印象。王充认为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圣人也迸脱不了,所以他说:“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他很重视日见日为的作用,他说,“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押也”。一个普通妇女经过日见日为也能刺绣织锦,并能熟能生巧。相反,如果不是日见日为,即使是聪明的“材士”和 “巧女”,叫他们去刺绣织锦,就显得十分笨拙了。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手为,就不能学得知识。

所谓“开心意”,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阶段,他认为如果只凭耳目,只能得到片面的、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知识,所以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即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曾批评过墨子过于强调感性经验,过于相信老百信所谓“耳目之实”的错觉迷信,以致墨子也承认鬼神,认为有鬼神存在。王充主张“铨订于内”、“以心意议”,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 即用理性的认识加以审查,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订其真伪,辩其虚实”。总之,不能只凭耳目见闻,一定要通过内心的思考。

“效验”“订其真伪、辩其虚实”的标准是什么呢?王充说:“事莫明于不效,论莫定于有证”。所谓“有效”就是与事实相符合;所谓“有证”就是要有确实的证据。王充认为教学过程还应包括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真伪的功夫。他对这一点很重视。他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这就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再动人,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引物事以验其言行”,即引用实际事物来证实他的言论行动,这就是他注重“效验”的教学方法论。

总的说,王充教学思想中唯物主义表现在几个方面:认知识来源上看,他反对“生知”,主张“学知”;从教学过程上看,他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 “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教学效果上看,他注重“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这也就是王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

本文列举王充的思想,非常具有代表性,青少年应该明白,世上没有所谓“生而知之者”,要想把自己打造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坚忍不拔才能掌握真才实学,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为文武双全的“天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贾谊之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