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讨唐宋平民百姓的喝茶方式

(2012-01-11 21:19:57)
标签:

朱元璋

恩施

清和

唐宋

团茶

     按:过去静清和粗读文献诗词,一直认为煎茶、点茶是唐宋的普遍喝茶方式,于今看来这种从属主流的认识失之偏颇,在此略作探讨,修正自己的认识。更愿与茶友习找更多佐证,坐实静清和的推测。

 

 

http://s11/middle/4dd85cffhb640f03f9fca&690

    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至明太祖朱元璋正式颁布诏书,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自此散茶瀹泡法,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喝茶的主流方式。这种贵族的喝茶方式有大量的诗词、文献记载,而这些文献、诗词,基本都是皇家贵族、上层文人雅士写就,但平民百姓如何饮茶,记述缺位。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莫说团茶,仅仅是喝茶的兔毫盏具,一般平民百姓只能望而却步。
    近日静清和赏玩两件宋代残缺执壶,引发新的思考,从功用与造型看,这两个执壶确凿是泡茶的器具。由此静清和推测:唐煎茶、宋点茶,是典型的贵族吃茶方式,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只是废除了皇家贵族的吃茶方式,沿用推广了草根的撮泡方式。这就是说,在唐宋蒸青、炒青散茶,一直存在且是平民百姓的主要喝茶类型,虽然明代沈德符撰《野获编补遗》记载:“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沦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此论只能表明,皇家贵族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是值得称道与歌颂的。朱元璋之所以废团茶,是因为他看到了撮泡法的简便与快捷,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散茶在团茶没废之前,是同时并列存在着的,不是皇家贵族的主流品饮方式而已。

    恩施玉露,至今沿用了唐代蒸汽杀青的工艺,是为数不多的传统蒸青绿茶。从云南边陲哈尼族遗存的蒸茶、烤茶、土锅茶等原始的喝茶方式,也能看到一点影子。因此,静清和推测,唐宋的煎茶、点茶,是上层贵族官僚、文人雅士的少数人的吃茶艺术,与平民百姓无缘,并非社会普罗大众的茗饮方式。 

 

    残缺执壶图片后补

 http://s14/middle/4dd85cfftb67b24ca842d&690

http://s11/middle/4dd85cfftb67b261409ca&690

http://s2/middle/4dd85cfftb67b27c98211&690

http://s6/middle/4dd85cfftb67b28d8fb15&690

 链接积累小资料:

    在唐代以前,茶叶的利用、饮用,开始是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而后多以捣叶作成饼茶,或是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和团饼茶。

    唐代之初,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叶茶(类似现代的白茶)。唐·陆羽所著《茶经·六之饮》中称:“饮有觕(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可见当时已出现四种茶叶,但按现代的制茶科学来认识,这四种茶均属蒸青绿茶

    宋代开始,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宋史·食货志》:“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团饼茶,是将茶蒸后捣碎压成饼片状,烘干后以片计数。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当时制造的散茶,因茶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即芽茶和叶茶。芽茶为幼嫩芽叶制成,如当时的茶名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拣芽等均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如“雨前”即是。

    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黄茶、黑茶,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因此可以说,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五大茶类均已出现。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乌龙茶,各类茶叶的制茶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

 

 

  唐中期,陆羽在《茶经》里就把当时的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分别采用“斫、熬、炀、舂”四种不同的品饮方式,其中散茶采用鲜叶蒸青后直接烘干的手法,不捣不压不碾研,直接煮饮,保留着粥饮的古法。刘禹锡有一次在寺庙里喝茶即采用这种旋摘旋炒的方式,他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可见,唐时的散茶虽不如饼茶的主流,但也很有一股力量,尤其是在民间下层。

    入宋以后,建溪团茶的异峰突起,使人们不曾注意到散茶的流布也甚是迅猛。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江西修水的“双井茶”。说起双井茶不能不提到两个人:欧阳修和黄庭坚。正是这两位文化名人的极力推荐才使得这茶名声鹊起,名扬朝野。

    欧阳修的茶瘾极大,终生不辍!他说:“吾年向晚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四十年的官场跌打,让这老人对世事看透,心如止水。晚年他品赏了江西老家的双井茶,写到: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这茶让人一啜三日夸,想来绝非凡品,因为欧阳修的嘴巴不知尝过多少名茶,让他这样欣赏恐怕不是虚夸。因为他在开了笔记文学先河的《归田录》里也说过类似的话:“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之上,遂为草茶第一。”又说:“草茶以双井为第一。”草茶即散茶,日注散茶名声早于双井,但双井后来居上,为人称道。


  在我国制茶的历史上,如上所见,在北宋以前,就有一个很长的 以饼为主的发展阶段。后来饼茶的生产是什么时候、怎样衰落下来的 ?对此,以往的传统看法,是明初由于朱元璋诏令废团饼改贡芽茶引 起的。过去笔者在有关文章中,也沿用此说,近来通过细一考证,感 到这种说法,也是与历史不符的。唐朝特别是北宋年间,是我国饼茶 或团茶的全盛时期,但由于其制造陷入追逐奢侈和争奇斗异的片面发 展,结果愈是发展,脱离群众也愈远,最后就必然地产生了饼茶和散 茶的主次转换。
  这一点,以建茶的发展尤为明显。建茶在陆羽《茶经》和毛文锡 《茶谱》中都未提及,说明其名声还不称著。但自南闽造腊面充贡以 后,名声愈来愈大,以致入宋以后,置使督造龙团,专作贡茶之地了 。建茶自北宋列作专门贡茶以后,代有所变,年有所革,花样不断翻 新。如至道初,诏造石乳、的乳、白乳,原来的腊面降为下等;庆历 中,建漕蔡君谟造小龙团以进,小团出,龙凤降为次等;元丰间,又 造密云龙,其品又于小团之上;绍圣间,密云龙改为瑞云翔龙;大观 初,徽宗尚白茶,白茶遂为第一,继造三色细芽,瑞云翔龙又降居其 下;宣和庚子,福建转运使郑可简,更创银线水芽①。在北宋一代, 建茶犹如《铁围山丛谈》所形容,“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名益新,品益出,而旧格递降于凡劣尔!”②所谓“银线水芽”,时 人奇为“旷古未闻”,即将蒸熟的嫩芽,剔去外皮,“取其心一缕, 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有小龙蜿 蜒其上,号龙园胜雪。”③造一?银线水芽工值多少?历史上未见记 载,但据《锦绣万花谷》载,北苑贡茶,“社前芽细如针,用御水研 造,每片计工直钱四万”④。银线水芽比这般贡茶当然精细得多,其 值自然也高。北宋贡茶的这样糜费,也影响其他高档饼茶的效法,这 也就使饼茶的发展由顶峰而转入了中落。所以,如欧阳修所说,在北 宋饼茶趋向畸形发展时,“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⑤,在 今天的江浙和皖南一带,散茶也蓬勃发展起来。到南宋时,《文献通 考》更载:“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 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⑥不蒸而干之的 散茶,也即炒青、晒青和烘青一类的茶叶,这条史料说明:大致从南 宋时起,上述地区,便已从原来崇尚饼茶转变为以散为主的发展了。 至元朝,文献记载更明确,散茶就不只是局部地区,而是在全国范围 内替代饼茶,占据了生产的主导地位。如《草木子》载:“御茶则建 宁茶山别造以贡,谓之啖山茶……比之宋朝蔡京所制龙凤团,费则约 矣。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①所谓“叶茶”,也即散茶或 现在所说的茶叶。这从元朝茶叶制造的介绍中,也能看出一些情况。 元朝以前,所有茶书和古籍中,要谈制茶,讲的都是饼茶的制造工艺 。元朝无茶书,但从农书记载来看,关于制茶的介绍,就清楚显示出 重散略饼的倾向。如王祯《农书》介绍的制茶方法,即是蒸青或烘青 一类的绿茶工艺:“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则味硬,熟则味 减。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编竹为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