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疆一个小城长大,记得上小学那阵,赶上最后一届五年制,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再晚一点就是上六年制的八零后了。
那个时候,班里的同学都有兄弟姐妹,家里多数都是两三个孩子,父母出门上班搞建设,大的带着小的,打打闹闹的就长大了。而我是一个人长大,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父母陪伴是最奢侈的。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另类。现在想想,比起同龄人,我更耐得住孤独,一个人呆着,能自娱自乐找很多事干,为了打发独处的时光,小时候依赖书,大了依赖电子网络这些习性都有。
小时候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我爸算是中年得子,对我竭尽所能,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这一代的屌丝气质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胞,电子表是梦寐以求的高级玩意,买个几元钱的漫画铅笔盒,可以爱不释手的抱着睡觉。记得为了买双漂亮的红色皮鞋,我可以给我爸写一封长长的信,把我爸看得感动的直哭,最后破天荒地满足了我的心愿,估计写作基因就是从那时候发芽的。虽然小时候挺娇惯的,但从部队退役下来的父亲对我管教挺严的,望女成凤督促学习,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准和男孩子多说话,家里看电视有男女亲热镜头立马换台,恨不得拿把银妆刀给我别在身上。我爸每次出远门工作,把我寄放在亲戚家,都有一种托孤的感觉。让我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成长过程有点像男孩子,在性格中也落下局限。
10月29日,看到
“全面二孩”政策的消息,心里不知为什么,有点小激动。因为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家有兄弟姐妹,尤其是有哥哥的女生,有人护着,没人敢欺负,走到哪里都像个傲娇的公主。有个哥哥帮我打架算是我小时候的梦吧。
那天看到新浪新闻《生于1980后:最孤独的一代》有句话“他们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因为爸妈只有他们这么一个娃”,眼睛一下湿了。我对于“不敢穷”感同身受,这句话更好的诠释了独生子女的孤独和重负。
前段时间整理书柜,翻出一本旧日记本,这些年没再写过日记。为了不再忧伤,晒晒1998年写的一篇满怀孤独的日记。
“1998年12月29日阴
......
又快过新年了,今天接到爸爸的一个电话,说家里买了我最爱吃的香肠,还买了彩灯把我房间布置了起来。那种彩灯就是我陪爸爸逛街在一家小店的屋顶看到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彩灯泡串起来围成图案或直线,接通电源后,就一个接一个滚动着亮起来,非常好看,象是霓虹灯。我说了一句:“真漂亮啊,象彩虹一样。”为此,我俩还在那儿吃了两杯刨冰。
没想到,爸爸竟然买了这种灯,我没感到很开心。过年,家里打扮的再漂亮,也比不过张静家一家5口人围坐在简陋的木桌边七嘴八舌吃饭的热闹。
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学校回家看父亲,四周无人,安静的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到了门口,叫了半天,没人答应,只好自己开门进去,所有熟悉的家具都蒙上了灰尘,举目望去,却发现父亲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背对着我一动不动,我叫了几声“爸”,他才猛然回过头来看我,看了好半天才说一句话:
“以后我不在了,你怎么办?”眼里全是泪。
“你说什么呢,总是这样说,你的女儿会好好的。”我气急地说。
我努力想逗爸爸笑起来,可是自己却哭出声来。
我一下从梦中惊醒,一看表都快迟到了,回想梦中的情景,那是怎样的让我悲伤,冷冷清清的房子,父亲孤孤单单的身影,爸爸总说的那句“你怎么办”。那种感觉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我的心都快碎了。
是的,该回家去看看了。
离家的我擦干流出来的泪。
......”
这个情景恍若昨天,父亲也离开我快十年了。想起当年的对话:“以后我不在了,你怎么办?”“您的女儿会好好的。”
现在终于读懂了昔日父亲,那是一个父亲对独生女儿提心吊胆的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