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相信种子 相信岁月
(2014-06-11 15:07:36)
相信种子
相信岁月
杨 斌
一直非常喜欢梭罗富有哲思而又不乏诗意的言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回眸自己语文教学教研的一路烟雨行程,感慨最深的也还是这句话。农人最现实,但他们不指望今天早上播下种子,明天傍晚就得到收获;不管墒情如何,土质怎样,也不管未来有何收成,总是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耕耘的时候耕耘。
漫漫语文美育之路
最初走上语文讲台,是在家乡的一所乡镇中学。师范毕业伊始,即碰上了“文革”结束后初中恢复三年制的首届初三,而且一教就是六届。可能是读师范之前曾经当过几年民办教师,或是因为年轻人充满激情,那时教初三语文非但不觉得累,而且非常享受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读讲讲其乐融融的时光。但是,说实话,那时候对语文教学还谈不上有什么认识,语文课怎么上,主要还是“跟着感觉走”。
1985年,我调入省重点中学——灌南县中学。幸运的是,我遇上了对我的教学理念产生很大影响的李坦然老师。李老师是我们的教研组长,我恰好和他同教一个年级,因此听李老师的课是家常便饭。几节课听下来,我发现李老师的课与一般的课不同。没有流行的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的固定模式,不刻意追求教学效果、高潮,不故作观摩课上演讲一般的慷慨激昂之态。一切都来得十分自然,也十分流畅,像乡间的小河款款流淌,浸润其间的是对语言对文字的品味和赏析。从课内到课外,从理念到实践,从李老师的“声音”里,我悟出了语文教学的不少门道,也让我在起步之时少走了许多弯路。受李老师的影响,我也努力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教学境界,教学中总是力求在课文中找出一个个语言的精彩亮点,让学生们去讨论,去发现,去揣摩作者的用意,领悟语言的魅力。当时还无力对它进行理论概括,但我已经朦胧地感觉到,理想中的语文教学似乎就应该像李老师这样,沿着“言语”的路径,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而从语言入手,品味词语,咀嚼细节,鉴赏技巧,正是我最初语文美育实践的三个着力点。语文教材选文出自名家之手,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丰之处甚多。“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关键词语、经典细节、艺术技巧,更是作家语言艺术的凝聚之处。由此入手,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即品味语文之美。显然,这还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简单归纳,语文之美的发现空间其实十分辽远!但我的语文美育的确就是这样简简单单起步的。
真正理性地省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在读了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之后。李泽厚先生在本书中的“治学经验谈”,让我清醒地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李先生在讲演和文章中多次反复强调“读书要博、广、多,写文章要专、细、深”,要“以小见大”“由小而大”,“题目越小越好”,“可以有一个大计划,但先搞一个点或者从一个点开始比较好”。在谈到研究题目的选择时,李先生强调:“应该在自己的广泛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到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空白点,自己又有某些知识和看法”;要兼顾主客观条件,选择“在主观上适合自己的基础、能力、气质、志趣的方向、方法和课题,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或与各种主客观条件‘对着干’”。这些话也许不算什么特别新颖的见解,但由李先生这样知名学者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说出,对我却如久旱逢甘霖。
正是在李先生这些“治学经验”的指引下,我选了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个很小的点: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风格、教师素质、教学创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审美的角度作些探讨,短短几年内,我相继在《教育研究》《普教研究》《教育探索》《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我就这样莽莽撞撞地踏上了漫漫语文美育之路。因此,多年来我一直对李泽厚先生充满感激之情。但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20多年以后,我们竟然有了多次深入的交流和交往,并结出了果实:我或编或撰完成了与李泽厚先生有关的几本书。这已是题外之话了,但我仍然不得不说,感谢生活,感谢岁月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