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双腿残疾是史铁生成为作家的原因吗?

(2013-11-07 15:19:34)
标签:

教育

意图

分类: 杂志选登
                         双腿残疾是史铁生成为作家的原因吗?
                           ——严密论证应当是议论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江苏常州高级中学 欧阳林
    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
    铁生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说他不幸,因为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成了残疾人,这使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说他幸运,是因为双腿的残疾让他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却带给了他另一种全新的生活,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静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在地坛中找到了新的生命意义,这才有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作家史铁生。
    上面一段文字表面上很漂亮,但却包含了强拉因果的逻辑错误。这样的议论让人感到很奇怪:似乎是残疾让史铁生静下心来读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成了作家。似乎残疾成了好事,史铁生应该感谢残疾。
    史铁生双腿残废是事实,成为作家也是事实,但残疾就是他成为作家的原因吗?史铁生的残疾与成为作家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史铁生之所以成为作家,一定有许多具体的因素,但其必然的原因离不开努力、勤奋、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等,当然天赋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至于残疾,怎么能看作史铁生成为作家的原因呢?残疾的人并不少,但能成为作家的并不多。尽管残疾的作家未必绝无仅有,但其比例毕竟比健康的作家少得多。肢体的残疾会给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残疾者的成功比健康者更加艰难。
    诚然,史铁生是幸运的。比如电影《城市之光》给他的启发:当片中的女主角说“我想死,这是我的权利”时,男主角说:“你急什么?大家早晚不是都要死吗?”史铁生说,这句话让他茅塞顿开。再比如医院里一位医生对他的开导:“你现在耽误时间,将来总有一天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你不如利用现在治病期间这么空闲的时间多读些书,多想些问题。这样出院后不管你是什么状态,你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段话史被铁生牢记终身。无论如何,残疾一定不是史铁生的幸运。把残疾说成是史铁生成为作家的原因,是强拉因果,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是论证不严密或者说是缺乏论证性的一种表现。
    像这样缺乏论证性的表达,在学生的作文中时有发生。下面是2008年某省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段:
   “汶川大地震”在一瞬间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让数万家庭妻离子散,让多少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伤痛的事情!可是,这也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将会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一个崭新的西部将会崛起。
    这一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句“这也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代词“这”指代“汶川大地震”应当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实际表达的意思是:“汶川大地震”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有人高度评价说该作者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可是,能这么辩证地分析吗?根据作者的意思,“这也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出:西部人民应该感谢“汶川大地震”?
    这个结论显然有问题,首先从情感上人们无法接受,因为“汶川大地震”导致近10万人死亡,“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是在如此惨重的代价下获得的,人们会感谢“汶川大地震”吗?显然不可能。人们更不可能为了“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而想要“大地震”。其次,在逻辑上也有问题,其问题在于地震之后“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将会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是一种必然吗?
    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就是总会把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事件看成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于是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即往往只用一个简单、单一的原因解释事件的发生。而事实上,这个原因可能只是对事件起促进作用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原因或真正原因。如果论证者没有考虑到原因的复杂性就会犯过度简化的推理谬误。
    过度简化的推理导致了强加因果的错误。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种推理谬误,进而学生缺少严密推理论证的意识和方法,在作文中便常常出现现象和结论之间缺少必要的分析和推论的情况,留下了大量思维的“空白”,导致随意地作出结论,轻者使文章缺少说服力,重者出现强加因果的错误。
    这些妄下结论的表达提醒我们,议论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严密论证,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理性。
    如何解决这个容易被师生忽略的问题?
    一、寻找反例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五人墓碑记》一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文中写道: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五人死后到修墓埋葬的十一个月中,富贵和得志之人死后已经“湮没不足道”的人很多了,平民百姓死后默默无闻的更多,而只有这五个人名声显赫,仍被人们所纪念和传颂。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表明人死了不一定会显名于身后。那么在“死”和“显名于身后”之间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即五人之死是“激于义而死”,这种死有益于国家。也就是说在“死”和“皦皦”之间还有个原因“空白”,需要把它填上。同样的道理,在地震和建“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之间也有个原因空白,要把它填充起来,那就是党和国家以人民利益为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充分重视。正是这个原因,“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将会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一个崭新的西部将会崛起”。地震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决不能说成“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五人墓碑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避免单一的因果推论的方法,即寻找反例,进行对比,然后排除。“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会死,他们死后“湮没不足道”,而五人死后则“皦皦”,可见,“死”并不是“皦皦”的原因。排除了这个原因,推动作者进一步深入探究,提出新的假设,即“激于义而死”,然后再进行推论,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可以判断这个假设成立,从而弥补了思维的“空白”。
    二、环环相扣法
    要做到论证的严密,需要明确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一切变化都是通过因果性的连续行动实现的,这个行动就叫环节。事物的状态在变化时,就是通过这些环节由原初状态过渡到第二个状态。我们在立论时,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就需要将各个环节的关系理清楚,将各个状态间转化的原因(环节)挖掘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此有精彩的概述:“分析各种观念,注意观念的隶属关系,建立观念的连锁,不让其中缺少一个环节,使整个连锁有一项颠扑不破的定理或是大家熟悉的一组经验根据,津津有味的铸成所有的环节,把它们接合,加多、考验,唯一的动机是要这些环节越多越好,越紧密越好。”
   《阿房宫赋》被称为赋体文,实际也是一篇论证逻辑比较严密的优秀范文,为我们提供了环环相扣的范例。
    《阿房宫赋》要表达的意思是秦王朝因骄奢而亡国,讽谏当朝统治者切勿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骄奢怎么就会亡国?杜牧从三个方面写秦之骄奢,一是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宫,写宫室之多;二是写阿房宫中女人之多;三是写宫中珍宝之多。这些骄奢的行为还未与亡国有直接的关系。下面进一步运用铺陈的手法写农夫、工女等劳动者之少,粮食、衣物、城郭等百姓财物之少,暗示百姓无法承受统治者的剥削与压榨,只有反抗,从而使秦灭亡。其论证思路如下:

http://s5/bmiddle/001qnEsxgy6E2aOYxeYa4&690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状态一和状态二之间有多个环节,正是这多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构成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最终实现了状态一到状态二的质变。而环节1是事物从状态一向状态二发展变化的关键环节,直接导致后面的发展变化。没有这一环节,就没有后面的环节,就没有最终的结果,这正是作者要论证的关键所在。环节1是作者论证的重心,至关重要,而后面的环节同样不可或缺,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就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观点就无法成立。
    因此,我们在做因果推论时,一定要多想想某种现象是否必然能推出这个结论,而这个结论是否只是因为这个现象而推导出的,一定要找出推动事物向某一方向发展变化的必然因素。正如七国并存,并不意味着秦一定会统一天下;秦统一天下后,并不意味着秦就一定会迅速灭亡;而史铁生双腿残疾,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成为名作家。它们发生了变化,一定有导致变化产生的原因,找出这个原因,并推导出这个原因必然导致最终的这个结果,则是充分论证的过程,方能让人信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