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征文获奖名单(高中)
(2010-11-05 14:13: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讯息 |
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征文获奖名单(高中)
| 一等 | |||
| 1 | 李芳 | 伍尔芙是个疯子?----浅谈《墙上的斑点》教学内容之确定 |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 |
| 2 | 陈寿江 | 为了例证或呈现知识的诗歌教学设计----以《致橡树》为例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
| 3 | 徐樑 | 《长亭送别》教什么 |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
| 4 | 司保峰 | 紧扣文学特质,确定教学内容----“文学的教学内容确定”专题研究 |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
| 5 | 黄娟华 | “小说叙述者、叙述视角”例文单元教学设计 | 上海市曹杨二中 |
| 6 | 姜毅 | 在小说教学中树立解剖叙述视角的观念 |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 |
| 7 | 李小丽 | 体悟文本关键词句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 浙江省永嘉中学 |
| 8 | 徐奕 | 《药》的教学设计----从场景切入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 9 | 冯渊 | 从教材·文本·教师·学生四个角度谈《项链》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上海戏剧学院附中 |
| 10 | 钱林波 | 体验:一种诗性的阅读方式----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 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
| 11 | 夏才发 | 把握学情与体式的契合点----《短歌行》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一中 |
| 12 | 林启华 | 一课四备,探寻《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内容----走在优化教材,实施高校教学的案例反思路上 | 江苏省盱眙中学 |
| 13 | 胡一之 |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 教案说明 |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 |
| 14 | 黄昌龙 | 《聊斋志异·香玉》教学实录 | 安徽省繁昌第一中学 |
| 二等 | |||
| 15 | 钟雅娟 | 用心体验“我”的力量----《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 浙江省丽水中学 |
| 16 | 项荣平 | 对重力的挑战----《牲畜林》教学设计 |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
| 17 | 董鸥 | 带着学生,“咬文嚼字”----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案例 | 浙江舟山市普陀中学 |
| 18 | 许锡强 | 细寻文内奥义和广搜文外因缘的互动----《鸿门宴》拓展性阅读教学设计 | 浙江省东阳中学 |
| 19 | 马丽花 | 看那一园灿烂的葛藤花卉----小议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
| 20 | 欧阳林 | 《<史记>选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价值取向 |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
| 21 | 梅岭 | 教什么第一,怎么教第二----“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诗歌及其欣赏”主题教学案例 | 上海市曹杨中学 |
| 22 | 陆宇昌 | 巧换繁简会文意,聚焦文体品真情----《阿房宫赋》教学案例浅思 | 上海市零陵中学 |
| 23 | 韦玲珍 | 让真实的学情支撑起合宜的教学内容 | 浙江省磐安中学 |
| 24 | 胡玲婷 | 尊重文本的独特性 |
上海市延安中学 |
| 25 | 肖宪根 | 实现“通常可以”到“实际最好”的超越----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初探 |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 |
| 26 | 时剑波 | 以学生体验为起点,以文本特为指向----例谈《骑桶者》教学内容的选择 | 浙江省宁波中学 |
| 27 | 张忠东 |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高”一点 | 南京梅山高级中学 |
| 28 | 简振雷 | 主客互现 |
上海市古美高级中学 |
| 29 | 卫青 | 言·象·意----试论文学教学内容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中学 |
| 30 | 王冰清 | 从《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 |
| 31 | 王志民 | 《促织》教学设计 |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 |
| 32 | 伊有喜 | 新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 浙江师大附中语文组 |
| 33 | 童明辉 | 诗意地栖居----《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 上海市松江一中 |
| 34 | 李淑红 | 浅谈现代叙事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 | 上海市长征中学 |
| 35 | 杨晓燕 | 文化阐释与文本解读 |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
| 36 | 周广平 |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本向教学文本转化之探究 | 浙江衢州第二中学 |
| 37 | 杨静娟 |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 浙江省洞头县第一中学 |
| 38 | 庄平悌 | 以言语同义手段看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 浙江省泰顺中学 |
| 39 | 沈国全 | 让“文学”回到“文学”----杜甫《石壕吏》一诗的教学讨论 | 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
| 40 | 徐燕 | 回归语言----小说中的语言品味 | 上海浦东周浦中学 |
| 41 | 顾燕文 | 关于“诗词意境”的单元教学设计 |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
| 42 | 孙凌燕 | 知难行亦难,天高云正淡----高中古代散文“文本解读”的探究与实践 | 桐乡市矛盾中学 |
| 43 | 丁曰宏 |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 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 |
| 44 | 李倩 | 阅读教学:漫溯于“熟悉的地方”----《清塘荷韵》两次教学之比较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
| 45 | 陈庆锐 | 来自冰山下面的魅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探索及反思 | 苍南中学 |
| 三等 | |||
| 46 | 杜晓君 | 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由《骑桶者》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 浙江省永嘉中学 |
| 47 | 赵洁 | 以选文类型确定教学内容----以杜甫《咏怀古迹》的三种教法为例,谈“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 江苏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 |
| 48 | 周容 | 诗本性情出,洞烛肺腑语----《香菱学诗》教学反思 | 上海市向明中学 |
| 49 | 王家良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 安徽颍上县教研室 |
| 50 | 余桂萍 | 聚焦语言,珍视体验,从文学走向自我----“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例谈 |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 |
| 51 | 罗晓榕 | 用文学的姿态来品尝文学的甜美 | 浙江省长兴中学 |
| 52 | 唐德雪 | 文学教学内容的有效确定----以人物形象的解读为例 |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语文组 |
| 53 | 方祥云 | 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探求 | 安徽省繁昌第一中学 |
| 54 | 田博 | 两次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思考苦旅----以毕淑敏《造心》、《我很重要》两篇散文教学为例 | 苏州工业园第二高级中学 |
| 55 | 范维胜 | 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可或缺教材意识----以《蜀道难》的教学为例 | 浙江永嘉中学 |
| 56 | 沈婷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 | 浙江师大附属中学 |
| 57 | 孙喆 | 《鸿门宴》教学设计<详案> | 合肥一中 |
| 58 | 徐淑芳 | “殊”途与同“归”----《外国小说欣赏》之《桥边的老人》《在桥边》教学设想 | 浙江宁波效实中学 |
| 59 | 洪文水 | 含英咀华 |
安徽省全椒县城东中学 |
| 60 | 肖友清 | 《哦,香雪》与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 行中中学 |
| 61 | 李珍 | 注重文本质疑,丰富学生学习活动----关于《渔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 浙江宁波市第四中学 |
| 62 | 徐植 | 《合欢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 上海宜川中学 |
| 63 | 高健 | 文言文教学,要关注话语层面上的“文学性” | 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
| 64 | 何亚兵 | 挖掘细节背后的潜台词----《项脊轩志》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 江苏江都仙城中学 |
| 65 | 徐永玲 | 拨亮语文教学的新方向----“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之我见 | 安徽肥西聚星中学 |
| 66 | 周世媛 | 诗歌教学的内容问题 | 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
| 67 | 李萍 | 必修1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 | 安徽省蚌埠市第五中学 |
| 68 | 刘立成 | 《八月甘州》教学设计 | 江苏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
| 69 | 杨艳 | 白莽作《孩儿塔》序 |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中学 |
| 70 | 曹会英,陈士全 | 沪教版<试用本>高中第三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上海松江一中 |
| 71 | 柳坚白 |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 安徽省宣城中学 |
| 72 | 徐本阳 | 《边城》教学设计<提高版>----从传统民族文化角度领略“边城”魅力 | 安徽淮南第五中学 |
| 73 | 许国申 | 如果我教《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兼论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之确定 | 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高中 |
| 74 | 蔡高梅 | 文学教学中形象的同构性和异质性解读----兼与人教版“诗文有别”专题商榷 | 浙江省长兴中学 |
| 75 | 蒋月艳 |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 浙江省湖州中学 |
| 76 | 颜家雄 | 文学让学生学什么----名师授课之“教学内容”观察 | 上海市第十中学 |
| 77 | 郑燕明 | 在桥边,我们可能错过什么?----《在桥边》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 | 杭州外国语学校 |
| 78 | 程爱仙 | 毁灭主题的平静表达----《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 | 浙江省温州市五十一中学 |
| 79 | 叶诞丰 | 外国小说教点啥----从教学《礼拜二午睡时刻》谈起 |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 |
| 80 | 周家宏 |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教学实录 | 上海市市西中学 |
| 81 | 崔北湖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 安徽蚌埠第一中学 |
| 82 | 程慕宏 | 穿衣打扮见“真人”----《林黛玉进贾府》课活动设计 | 安徽省泾县中学 |
| 83 | 陈绍平 | “用悲悯的洞箫吹奏幽美的牧歌”----《边城》教学设计 | 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 |
| 84 | 陈宏宝 | 细咀慢嚼话《边城》 | 安徽当涂二中 |
| 85 | 杜虹 | 让学生成为解读文学作品主题的主体 | 上海师大二附中 |
| 86 | 曹加明 | 关注表述“异常”,走进内心世界----听郑朝辉的《老王》一课有感 |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
| 87 | 奚夏莲 | 由台词走进文本,由台词深入内心----学会欣赏《雷雨》的台词 | 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
| 88 | 李学文 | 《边城》教学视角举隅 | 卢湾高级中学 |
| 89 | 章胜亮 | 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 | 温州市第四中学 |
| 90 | 郑琼 | 例谈以“期待视野”为基点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 温州市第二中学 |
| 91 | 郭玉和 | “点评”伴阅读,语文“道可道”----《故都的秋》教学札记 | 上海市育才中学 |
| 92 | 吴亮 | 《氓》教学设计 |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 |
| 93 | 陈旭君 | 试论文学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中学 |
| 94 | 吕航 | 拨动灵魂的音板----例谈接收美学在外国小说欣赏课的有效运用 | 瓯海区梧田高级中学 |
| 95 | 黄青绿 | 张扬言语生命 |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
| 96 | 金人俊 | 从文学作品四要素看新诗教学内容的构成 |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
| 97 | 韦立顺 | 《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 | 江苏省沐阳高级中学 |
| 98 | 徐敬东 | 文学教学我们要给学生什么内容----关于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思考和听《听听那冷雨》教学后感 | 浙江省龙游中学 |
| 99 | 强光伦 | “随手”弹出的王夫人----《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断 | 安徽省繁昌一中 |
| 100 | 王建华 | 体验生成----突出学生的主体 |
浙江省舟山中学 |
| 101 | 熊春雷 |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 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
| 102 | 蔡瑞琛 | 自主的精彩----《致西伯利亚囚徒》课例 | 浙江温州瑞安中学 |
| 103 | 孙胜 | 探究内在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语文组 |
| 104 | 曾镇荣 | 我的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观 | 浙江温岭市箬横中学 |
| 105 | 林海霞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 浙江省瑞安中学 |
| 106 | 沈淑芳 | 再传文学圣火,引领知性人生----关于文学教育的几点浅思 | 浙江省长兴中学 |
| 107 | 张蕾 | 读懂跨越时空之“美”----浅谈《采薇》一诗教学内容确定和教学设计 | 上海市曹杨二中 |
| 108 | 程海滨 | 中学文学审美教育的基本流程 | 安徽芜湖市第二中学 |
| 109 | 周红霞 | 浅谈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从《后赤壁赋》的教学所想起的 | 涟水县第一中学 |
| 110 | 张立英 | 例谈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以《江南冬景》为例 | 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
| 111 | 束宝平 | 追寻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谈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上海市民星中学 |
| 112 | 周茂光 | 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姓氏”的反思 | 江苏省徐州睢宁县城北中学 |
| 113 | 向洪江 | 散文教学内容应以“四贵”为着力点 | 浙江长兴县第三中学 |
| 114 | 钱春 | 现代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的分歧与建构 |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
| 115 | 袁夫石 | 如何寻找确定性的岛屿?----源于对郑桂华《“有什么”与“教什么”》的思考 | 江苏省淮安中学 |
| 116 | 王银龙 |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献疑 | 安徽省芜湖市清水河中学 |
| 117 | 张红 | 关注文学类文本解读,提高阅读课教学质量 | 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 |
| 118 | 王海燕 | 我为黛玉置新衣----一节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语文课及启示 | 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 |
| 119 | 梁磊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教学内容的问题及纵、横整合探索 | 浙江省长兴中学 |
| 120 | 王敬侠 | 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 | 安徽省宿州市第三中学 |
| 121 | 陈雨 | 浅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福建省福安市第三中学 |
| 122 | 孔祥凤 | 品意象 悟意境 懂技巧----浅析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
| 123 | 张昭媛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安徽省淮南八中 |
| 124 | 章在朝 | 阅读教学教学中应在点化学生的个性解读中生成 | 安徽省定远中学 |
| 125 | 宛伶俐 |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 | 安徽省芜湖市二中 |
| 126 | 傅春光 | 固其根本浚其泉源——在与新教材对话的思考 | 安徽省来安中学 |
| 127 | 金盛林 | 披沙拣金 取精用宏——从新课改看文学教学内容确定 | 安徽省怀宁中学 |
前一篇:提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