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风半夜鸣蝉”是以动衬静吗?(0902“解惑”)

(2009-03-04 09:20:05)
标签:

教育

分类: 杂志选登

             “清风半夜鸣蝉”是以动衬静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绍振

 

    问: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总觉得,其中有些杂乱,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一读者

    答:我想,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这里的“别枝”的“别”如果当作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就把鸟鹊惊动了。月亮的移动能把鸟鹊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啊。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也并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偏偏要说以动衬静。
    如果以静的意念为核心,联想本来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
    动——静——闹
    但是,一般人往往偏执于静和动的对比,抹杀了静和闹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以动衬静,太现成了,现成到自动化,自动化就可能不顾事实。一切流行话语、现成话语、权威话语,都或多或少有这种遮蔽性。本来静的意思,就是静止,以动衬静,就是以运动、位置的变动来衬托静止状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以动衬静,作为一种固定话语,造成了某种思维的定势。这种定势之强大,使人们变得盲目,忽略了与静相对的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喧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王维的名句,辛弃疾的词句就是从中脱胎而来的。本来变动的是月光,月光是无声的,怎么会把熟睡的鸟给惊醒了,仅仅是一只鸟,断断续续地叫了几声,在这偌大的山中,都听得那么清晰,可见山里是多么宁静了。在心理上自发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不难,难就难在,以这种现象为根据,颠覆以动衬静的遮蔽性,进行思想的突围,把它概括为“以闹衬静”,使之与“以动衬静”并列起来,给予平等的合法地位,这需要语言的创新的命名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