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由于成绩差、学分不达标等原因,368名学生受到成绩警告,260人降级修读,97名学生被劝退学,将踢出校门。被“劝退”的学生多沉迷于游戏或厌学,“自己不愿学”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原因是不喜欢所学专业。对此,有媒体指其为大学教育的失败。也有专家认为,高校有权开除不合格的学生,“严进严出”更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支持劝退差生的教师认为,“大学不是义务教育,对不合格的学生,学校有权清退或者开除。如果高校在人才出口上不进行严格把关,将对用人单位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显然,我们的教育将“学分达标”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达标的都不是人才。
为了证明自己是人才,我国就有各种考试的泄题。考研、注会、司法、建造师、医师资格考无不陷泄题门,可谓有考必有泄。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泄题重灾区,有人统计过,2011年是连续第六年、第十二次疑似泄题。近日,教育部通报了2012年秋季全国成人高考泄密事件,系内外勾结导致。
很多人都不认可评价人才的标准是学分,包括教育专家自己,大家只是做鸵鸟,埋起头来在制度内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制度,个人,乃至大学自己都是无能为力。
其实,有一招可以很轻松地改变这种现状,就是中国人善用的“踢皮球”。只不过,不是将“差球”踢回家门,而是将他们“踢”向自己喜欢的专业,踢向另一所大学的校门。
教育部门应当给予已经入校的学生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在甲大学专业性厌学的学生,允许他们在同等高考录取成绩的乙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救球”得分。
每个头脑正常的生命出生都是独特而聪明的,关键在于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智障的舟舟也培养成了指挥家,大学有什么理由将学分不达标的学生排除在人才之外呢?
但凡教育家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教育的本质不是分数,也不是学历,而是将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生命感、价值感。用莫言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高境界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莫言自己就是一个“分数”不够的小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充分挖掘自己会讲故事的能力,成了一个能拿诺奖的文学人才。
最近,美国也有一个故事很有启发性。一位名叫佛蓝的11岁少年,因为不喜欢妈妈做的菜,索性自己尝试下厨,渐渐疯狂爱上烹饪,通过不断创新,3年后,成了美国名厨。佛蓝不但经营一家供应18道菜的餐厅,还受全球著名富人社区洛杉矶比佛利山庄餐厅之邀,率领团队掌厨12道菜招待40位上宾。妈妈说,“佛蓝的厨艺进步神速,他对厨艺的热情已勾勒出他未来的人生志业,我永远以他为荣!”
如果中国的大学真诚以学生为荣,对学生不喜欢的“菜”应当给予重新选择的机会。硬逼人下咽不喜欢的菜如同吃药,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煎熬。菜不好吃,不是食客的问题,而是厨师的问题。
将人才的培养放在一条单行道上,只给拿学分和滚回家两条路,是懒教和庸教,是人才杀手。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执行多过更会创造。
强国先强人,中国梦是不是黄粱一梦,教育如何踢球是关键。只要敢于踢球、善于踢球,我们的教育定能踢出漂亮的球。一脚能踢出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