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全校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2010-05-03 10:43:54)
标签:
研究报告教学教育 |
分类: 教育管理 |
全校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经过两周的连续说、听、评、议课,在教导处的全程参与、逐课点评、集体评议下,教导处听课30节(抽查12节,集中听课18节),今天借校本培训召开全体教师会,开展全校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一.
此次讲座是为了纠正教师“听课不听评”或“听多评少”的现状开展的,其目的一是让全体教师听有实效,二是让全体教师规范记录,三是让全体教师评有所得,四是让全体教师议有所用。让教师重听课,更重评议,在评议中体会教师的设计思路、理论依据和教后反思,以便形成再教案例和通行同法。
二.
语文组两位组长对全组公开课进行了评议,认为语文学科公开课质量整体有所提升,尤其是两位二年级语文教师的课进步很大,突出的是朱红霞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过渡自然,效果明显。教师个人可塑性强。其中两位组长提出,以后再文本解读中要更加深入文本,尽量杜绝浮在表面的教学。
数学组组长对全组公开课进行了评议,认为教师在此次公开课中表现一般,提出要多加学习和多听评课的建议。
综合组长因公外出,由教导处进行了评议,认为本次教师选课均为学科边缘课,如美术历史、音乐历史课,量大但学科专业体现不明显,后续会跟踪听课,其中体育课在教导处三次听课后,本次公开课进步明显。
三.
1.
本次公开课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公开课质量上升明显,对通行同法有一定体现,与教研组活动扎实息息相关,每次教研活动都到下班后才结束,年轻教师进步明显,师徒帮扶效果好,青年教师基本功已成,正在寻求个人特点,中年教师经验吩咐,急需创新二次充电。
数学组、综合组公开课总体有所下降,这与两位组长身兼多职,不能按时开展教研活动有关。教导处已向组长提出要求,每周两节公开课。
建议:学校考虑让数学、综合组长在活动外的时间处理兼职工作,把教学工作始终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2.问题
(1)教学常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表现:
没有规范的教鞭,用木棒等在黑板上敲打;
没有规范的教学用语,如“你给我说一下想法”等,学生的想法不仅仅说给老师,更重要的是展示自我,向教师内全体成员说明想法。
没有规范的肢体语言,如站在讲台不深入到学生中,不弯下腰去和学生交流等。
(2)学生问题
重点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教师只管讲,对学生的起点、疑点关注不足。
(3)教材问题
重点是对教材的学习不够,认为教材是一切,认识不到位,应该理解到教材是基本材料。
(4)教参问题
重点是认为教参就是教学的一切依据,却忽略了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对学生实际的考虑,教参是编者对教材如何体现课标的意图说明和教学法参考,有些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实际。
(5)教师问题
教师本身对自己缺乏了解,用特级教师的教案上出不伦不类的课。教师对本身的特点了解不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上课特点不同。
3.思考
(1)学生已会的基础上如何执教?
如刘荣桢老师的古诗,现在的学生在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对古诗有所诵读,加上教辅读物的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古诗已经了解较多。此时教师仍然按部就班执教,学生就会“吃不饱”,缺乏挑战的兴趣。
(2)操作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缺乏。
尤其在数学课堂中,具体形象的操作直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方法、思考,缺乏中间环节,没有表象的建立过程,使得学生思维断层。
(3)二次引导和环节管理
教师的第一次提问不到位或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缺少方法进行二次引导,对教学环节的管理不足。
(4)提请语文组完成对阅读教学的通行同法,数学组对综合实践的通行同法。
(5)教学衔接应该考虑什么?
教学衔接考虑活动连续的衔接,知识层次的衔接,思维梯度的衔接,心理活动的衔接。
(6)课堂处处是“珍珠”吗?
课堂教学中应该有详略,有重次珍珠有大有小,还要用线串起来,才能形成一节完整的课。
以上为诊断简稿,其中对语文组第二课时课和英语课提出了通行同法,对数学、综合组后续重点关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