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三月十二,是为清明,时年八节之一,节气节日,兼而有之。“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唐·韦应物)。”“岭外春过半,途中火又新(唐·徐铉)”。有唐以来,清明之节,融寒食、上巳两节,糅多地多种民俗,扫墓拜祭,礼敬祖先,感恩追始,踏青祓禊,曰春祭。
清明前后,整修坟墓,除草添土,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此风俗已行千百余载。因时因地,可墓祭,可庙祭,亦可遥祭。
当是之时,仲春已尽,暮春方始。草木萌动,桃杏开花。经晦暗凛冽之冬日,惜万物欣欣之春景。祭扫毕,多合族不归,趋芳树,择园圃,临河洗浴,祈福消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曾随大家族清明祭扫多年,彼时年轻,不以为意。时光荏苒,鬓发微霜,方悟父精母血,养育吾身,吾父吾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高祖父母、外高祖父母……皆承自其父其母。忝得身体发肤,感念代代养育之恩。浮生半世,攘攘熙熙,一年之中,应有一日,追思祖先,感恩当下。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唐·罗隐)”。今年清明,格外伤痛。风起于青萍之末,难止于草莽之间。百日间,瘟疫席卷全球。亿万禁足,百万染病,小小寰宇,陌上新坟,已逾五万。今之清明,半旗低垂,鸣笛呜咽,长歌当哭,哭殁于疫病之三千三百三十余位同胞。
悼亡灵,惜生者,警示世人,朝乾夕惕,慎终追远,敬畏自然。史册之上,将铭记庚子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