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攥紧生命的美丽--读张殿权长篇小说《中学时代》
标签:
中学时代文学评论家长篇小说张殿权安徽省杂谈 |
分类: 评论 |

让真情攥紧生命的美丽
--读张殿权长篇小说《中学时代》
汤其光
作为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张殿权继《青春散场》后,近期又推出了他的长篇力作《中学时代》。(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这是一部多角度,全景式、画卷型描写当前初中学生生活、学习场景的小说。通过轻松明快的叙述风格、鲜明的人物个性、独特的切入视角,写活了一个富有朝气、充满憧憬、略带忧伤和迷茫的少年群体。作品里散发出的那些浓浓人文关怀和青春气息,让人在不觉间陷入思索和美好回忆中,给已经失去的岁月再一次回流的契机。相信16岁花季的那场雨,会再一次打湿你我的眼帘。
《中学时代》一书通过所谓的差班和好班间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和社会的矛盾碰撞。塑造了善良而有命运多折的何叶,自信而有才情的刘玮、迷途知返的问题少年杨峰、一意孤行,最终进少管所的刘尖等一大批鲜活的青少年形象。作者的笔调是轻松的,在描写他们与家庭、与老师、与教育体制、与社会的层层矛盾冲突中,怀着无限的真情去祝福,去宽容。而作者在用真情紧扣美的主题外,也指出了社会上某些不公平对他们人生观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身边亲人、老师说与做两套价值标准存在,又让他们感到万分迷茫。
张殿权现供职于《阜阳广播电视报》,是安徽省公认的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之一。他20岁在《人民文学》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青春散场》后,得到了国内文学评论家的高度关注。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专门撰文指出:探寻个人在社会变动中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仍然是一个持久的当代性话题,张殿权的小说一贯表达了作家对日常生活的敏锐发现,作品更多处理的是人在变动时代心灵的动荡和不安,每一个人似乎都是生活中出演的“他者”,都是行为艺术的参与者,自己即是看客又身置期间,既想转身又欲罢不能。这矛盾重重的心理处境在整体上传达了价值失范和狂欢之后的迷茫。
文学需要坚守,更需要孤独和清贫。在文学创作上,张殿权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跟风,不计虚名浮利。全身心投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真心对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努力表现另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创作的态度上,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坚定。这也是他小说为什么能显示出大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重要原因吧?让生命处处充满着美丽,让美丽时时历经风雨。用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阎晶明对他作品的评价说:“张殿权的作品有着更为浓烈的有关青春的恐惧和尴尬、骚动与期待的气息。应当说着是非常“日常化”的小说,这也是作者的不易处。城市景观没有奢靡到令人眩目的地步,人物也不应该成为城市场景里的饰物和玩偶……..这种创作场景和创作气象给人一种亲切、清爽、自然的感觉,让人觉得小说仍然是关照心灵的最佳形式之一。
当我们满身疲惫,神情恍惚时,当我们怀念青春、追忆美好时,当我们面对这浮躁而功利的世界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沏上一杯茶坐下来。伴着柔和灯光静下心来读读这部小说,与作者的那颗柔柔的心灵进行次交流,重回到自己的中学时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