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荫下的畅想-----古银杏树下的深思

(2009-04-25 02:44:24)
标签:

古银杏树

古树

绿荫

闯王

临泉

文化

分类: 随笔

绿荫下的畅想-----古银杏树下的深思

 

绿荫下的畅想
    -----古银杏树下的深思
   汤其光


    每次站在那棵硕大的银杏树面前,我都会不觉自主的身姿弯曲,神情肃然,任由眼前的一切把思绪拉的很长很长。有时候见到它我还会没有缘由的感到敬畏和惶恐,感到迎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田野的花香和泥土的芬芳,还有那沉积了千年的传说和历史的厚重。
    一棵树成了一个景点,成了一个地方的象征。这不能不说是上苍对临泉独有的钟爱。与其他有些地方的寺庙或者什么古迹盖了塌、塌了盖反反复复的的修改历史,最终只剩下了一段传说或者一个墓碑相比;与其他地方无中生有的编造历史古迹或者在古书里求证古迹相比,这棵树的年轮不存在任何异议,岁月仿佛凝聚成了这棵树,千百年的风云幻化成眼前的这片郁郁葱葱的绿,让你看得见、摸得着。
    上网查了下资料,知道了银杏树是树种里面成活年龄最长的,被称为活化石。这棵高30米,胸围6.35米的银杏树扎根于唐代,据今已一千多年了,据说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年代久远了,连历史也成为了一个健忘的老人,让往昔变得模模糊糊。当初古人为什么要栽这棵银杏树?栽了几棵?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一片森林?这些疑问再也没有了答案。
    越是面对未知的事物越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小城人每天面对着这么古老的一棵树,面对着前来观瞻的外地游客询问,除了自豪外,也感到了如果不说出个来历,不把这份自豪感长期保留和扩大实在是件说不过去的事,善良的人们便在很久以前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形成了种种说法,并一辈辈的流传下来。其中最有名的传说是李自成曾在此树下休息,栓过马。
    那或许是个春光明媚的三月,田野的油菜花开的正艳,闯王指挥着数十万大军从陕西催枯拉朽般而来,即将挥师北上。闯王路经此地已是人困马乏,正好看到这么大一棵树便坐下来休息,并且还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树仙指点,比如说后来在渡黄河的时候如何架浮桥等,醒来后自然对今后的军事行动方向豁然开朗,顿感身心疲惫尽消,神清气爽。高兴之余便理所当然的对眼前这棵大树充满了感激,传说闯王当时还许了宏愿,发出过一旦夺得江山决不相忘的誓言。
    英雄豪杰自然非常人能比,心细如发虑事周全,许愿后为了不至于和别的树混淆,就让马在树根上狠狠的踩了两个马蹄印做了标记。做完这一切后才扬长而去。
    也许是造化弄人吧,富贵终和此树无缘。闯王的江山太短,枉费了它的指点,闯王登基后,尚没来及派出手捧圣旨的使者,大顺王朝顷刻间便土崩瓦解了。只留下了两个碗口大马蹄印至今尚存,伤口般无言述说着它和英雄的一段情缘。
    美丽的传说在它的古老身躯上涂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不知不觉间,一棵银杏树闯入了当地人们的心灵深处,在渴望平安、幸福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并随着岁月的流逝疯长,逐渐的根深叶茂起来。于是,这棵原本普通的银杏树有了另一种生命,另一个角色。被信男信女们打扮的花枝招展,终日香烟缭绕。


   


    小城两边临水,流鞍河和泉河在此交汇,小城也因头枕泉河而得名。临泉这个名子常常令外地人误解,总以为该地有处大的清泉而不是有条河流,初识的朋友常问你们那处泉眼大吗?是温泉吗?为此我总得解释一番。
    临泉没有泉,就像锡山没有锡一样。有的,是一湾清水和那棵不死的古树。
    从县城出发往西走,不到2000米便可见到那棵巍巍屹立的古银杏树了,县城西边是临泉的寻根所在,古沈子国遗址就被流鞍河包围着,一座高高的土堆据说埋葬着周文王的第十子聃季载,和银杏树隔路相望,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岁月变迁。
    小城人对古银杏树的喜爱是痴迷的,从小到大凡见到的临泉书籍、报刊。只要有照片,大都把这棵树的丰姿刊在醒目的位置上,挂着银杏树图案的商标就更多,也遍及各个行业,人们都以此为荣,都想借下它的雄伟和名气,用它去开拓一条向往的路,去圆一个长久的梦。
    临泉虽属安徽,但从地域文化划分,又属于地道的中原文化范畴,这里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土地肥的流油,最难得的是他既不属于险关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也不靠紧靠名邑大都,很难得到枭雄们的重视,所以历次战乱都很少受到波及,人们长期过着基本上自给自足安逸的生活。于是渐渐的,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危机感和闯荡意识,形成了一种闭塞的,自傲自大的优越心理。于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等充满个人情感的经验名言便诞生了。
    当小城人为陪家里来客喝的酩熏大醉时,当麻将声送走夕阳时,当期盼幸福、平安的香火在古银杏树旁燃起时,一辆辆自行车载着操着温州口音的人已经走遍了城乡的大街小巷,一声声收购废铝盆的叫喊声虽然响亮,但并没有惊醒小城人的美梦。
    想想也是,我们有肥沃的土地,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当周文王的第十子在此建立沈子国的时候,当闯王把马的缰绳栓在银杏树的时候,深圳、上海、虎口等等那时候是不是个村庄还难说呢。
    这梦实在是太香甜了。一觉醒来才发现周围变了模样,匆忙中捡起一条化肥编织袋,把被子和希望一起打成包裹走出家门。


   


    可能是日子越来越好,心里的愿望也越来越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去看古树不再是凭吊历史,不再是寻求心灵的慰籍,而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变成了一缕缕青烟在古树旁燃烧。据说在过年的几天和庙会里上香更为灵验。那几天更是应着如潮,都争先恐后的向古树索取着自己想得到的,或者是想保留的东西。
    我见过普陀山道旁的的还愿者或者是许愿者的一步三叩首,也见过好多奔波千万里的精神朝圣者。我无意贬低别人的信仰的梦想,只是我们的那个地方太小了,我们面对的是棵有生命的古树。最终它还是病了,前几年据报载古树因香火导致病虫害严重,出现了树干枯死现象。
    第一次踏进需要2元门票的小院是去年陪一个外地作家朋友,因为以前是不要门票的,也没有小院,当时掏钱时感到有些不爽,那感觉就好象丢了件宝贵的东西,突然间发现离银杏树的距离远了。转眼一想心里也就释然了,毕竟古树需要维护管理,收取两元钱本也无可厚非。进去后不但朋友大吃一惊,我也大吃一惊,在那占地估计不足5亩的小院里,竟然群仙毕至,香气扑鼻,朋友虽是一大学讲师,文艺评论家,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对有些神仙的来历却知之甚少,频频问我这是谁,在哪部书上记载过,那个神仙是谁,司职何事。问的我一头大汗。就这还是对里面的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等神像的出处回答不上来。有一处叫白奶奶的神像小时候倒是在哪出戏上看过,好像爱喝酒,但封神以后什么工作就回答不上来了。
    神像是一溜摆开的,看起来没有什么主次之分,神像旁显眼处各自放了一个募捐箱,高高大大的立在那里。朋友见了便笑,看来神仙也不好当,都有经济任务啊!
    或许,当我们的经济发达了,我的梦想会清晰起来,我们的目标会变的更加的理性,古树的院子会和古沈子国的景区连成一片,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寺院或者古树观赏馆会拔地而起。
    这,将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