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静思
(2024-04-17 14:43:13)
标签:
情感 |
正值雨季,飘着牛毛细雨,路面湿漉漉。我刚吃过晚饭,回到旅馆,很累,躺在床上,沉浸在昏暗的灯光里,望着天花板,一时心里有很多感慨。
这一年,我去参加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这是第三所学校的考试。前两所学校都没有希望了,这所学校成了我唯一的希望。考试已经进行了一天,考了两科,第二天还有一科。试题难度不大,但要得高分,对我来说,绝非易事。博士生的考试太折磨人了,全是论述题,三个小时,不停地写,手都酸软。虽说我早已是身经百战的人,考试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我还是对考试有点恐惧。当了多年学生,我最讨厌的就是考试。一场考试要坐几个小时,连考几天。考完又要等成绩,这一个多月比考试还难受。出成绩了,又要看能否进入复试。复试虽是最后阶段,但又是一场战斗。但是,我又知道考试作为筛选人的手段,将长期存在下去。
其实,我已经不是学生,硕士毕业已近一年。这一年,我尝试找过很多工作,都没有下文。走投无路之下,我想到了考博。对于这一决定,父母都是反对的。因为,此时我已经31岁,属于“高龄”,毕业出来很难找工作,也很难找对象。他们说的,我并非没有考虑过。这是我第二次考博,前一年我报了两所985高校,均进入复试,但最终未被录取。其实,我一开始没有打算考博。我硕士就考了四年,时间和精力几乎耗尽,这时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许不适合走深造这条路。第四年,我就决定假若考不上,不再考了,打算换一份工作。结果,调剂学校录取了我。
那一年,我有点幸运。第一志愿统考招生人数很少,分数线超高,我无法进入复试,就抓紧时间找学校调剂。刚好调剂学校的外哲专业有6个空缺,就尝试联系导师调剂。当时面试表现不理想,调剂学校的老师还是不嫌我孤陋寡闻,录取了我。对此,我迄今对调剂学校充满感恩之情。其实,我对研究生学历并不那么崇拜,因为研究生在这个年代已经贬值,对于找工作没有多大帮助。我只是不想工作,利用几年时间多读书,思考一下美学问题,事实上我的确这么做。虽然三年时间很短,但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准备硕士毕业时,又要面临人生走向的问题,这是我最头疼的事情。想了想,自己的出路无非几条:考公、考编、考博、进企业。公务员太难考,进企业好像没什么合适的,就剩下考编和考博。考编就是考教师编,由于没有教师证,我这时也备考教师证。剩下最后一个选项考博,要不要试一试呢?想了想,我还是决定考一考,反正多一个选项,万一考上了呢!硕士读书太杂了,啥书都看,根本无法专于一块,我想如果考上了博士,就把心收一下,选择一个人物或一个题目来专攻一下。
没有考不上博士,老师的工作又找不到,备受打击的是连教师证考试也失败了。此时距离毕业还有两个月,是我最意兴阑珊的时候。我索性过上了到图书馆看闲书的日子,找工作的事情就等毕业后再说。我的同学甘看见我考不上博士,好像若无其事一样,感到非常惊讶,问我是否不抱希望。说心里话,我的确不抱什么希望。经过几年的考研,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比较客观的认知。另外,也许是潜意识,也许是第六感,考研前我都会有一种心理预感:自己将会考不上。事实证明,我这种预感没有错。第三年考研前,第一次考博复试前,第二次考博前,我都有这种心理预感,第三年考研前以及第二次考博前,尤为强烈。那时,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好像一道我无法跨越的门槛。也许,我应该放弃,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但我还存有一丝希望,加上我这个人习惯于有始有终,即便明显感觉不大行,还是坚持走一遍过程,让自己无怨无悔。迄今为止,我都在怀疑自己这种习惯是好还是坏。
同学说,我自卑,所以考不上博士。我承认自己自小是一个自卑的人。小时候,成绩不好,自己被同学欺负,非常自卑。父亲说:只要你成绩好了,老师喜欢你,同学就不会欺负你。我真的发愤读书,取得班级名列前茅的成绩,似乎让我恢复了自信。然而,我的老师却说我并非读书的好苗子,只是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而已。回顾多年的求学生涯,我不得不说老师的话切中肯綮。中学时代遭受理科的掣肘,考研、考博又遭遇滑铁卢,一切都历历在目。自卑是一方面,但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我并没有掌握学科的精髓,并不懂得如何思考专业问题,达不到专家们的要求。我本来是想读汉语言文学的,结果阴差阳错,去了行政管理专业。出于对美学的热爱,本科毕业后我报考了美学专业研究生。令人遗憾的是,从本科到硕士,我从未正儿八经地听过美学课程,完全自学。我的确熟悉了一些美学理论,也对美学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从考试的情况来看,我还没完全入门,甚至可以说,在学习方法上出现了偏差。我的同学甘曾劝我去旁听一些课程,但我始终没有去做。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多亏了网络,我们可以十分轻易地听到名家的课程。也许,我应该去学语言,在语言方面扎根。读高中时,英语老师说我很有学语言的天赋。可惜,我不以为然。结果,经过了考研、读研、考博,我发现自己的专业课一塌糊涂,但英语一直不错,甚至是平稳增长。如果有人问我读研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么我一定会说:英语得到了很大的长进。可惜,这一切反思都在我结束求学生涯之后。
尽管结束了一天的考试,很累,但考试还没结束,我不能完全放松下来。躺下来一会儿,我又捡起一堆文艺理论、美学书籍。我的行装很简单,除了换洗衣服、文具,我就带了好几本十分重要的书籍,即对考试很有帮助的书籍。哎!这些书籍陪伴了我四年,隔了三年,结果又要陪伴着我。这些书籍早已发黄,被我翻得书页褶皱,书皮脱落。里面画满了线条,就像岁月的痕迹画在我的脸上。即便翻看了多遍,也未曾烂熟于心,反而加强了我对这些书籍的免疫力。我想:经过这场考试,这些书籍应该扔到一边了。也就是说,这将是我求学生涯乃至人生最后一场考试,考试实在太累了。或者说,为了考试,拼命看书,实在太累了。
我的结论是社会形势与个人情况结合的产物。我考博的时候是考试制兼申请制,而且申请制渐渐成为考博的大趋势。可以说,我已经搭上了考试制的末班车。考试制和申请制,各有好处。考试制,只要有一纸文凭就可以报考,比较适合跨考且擅长笔试的考生。但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申请制应该是大趋势。我个人比较适合考试制,但是我专业课一直考得不够高分,都是70分左右。这已经是我的真实水平,但这样的分数在名校考试中完全不具有竞争力。我不排除自己可以提升到80分的水平,但这个需要时日,但我的年龄或者说社会已经不允许我慢慢琢磨了。申请制吧,要看科研成果。没有一定量的优质成果,越来越难进入考核阶段。我硕士阶段啥成果也没有,向导师求助。他说:没有办法,要不买版面去发。眼下那些博士申请人发表在小刊物的论文,的确很多是买版面发的。我也想过这么做,但对方要价太高,没有去买。考试制也好,申请制也好,我早就意识到文科考研、考博将会越来越卷。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重要的论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文科绝对不是市场经济的宠儿,这意味着国家对文科研究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少,文科研究生招生将会萎缩,文科研究生的竞争将越来越大。像我考过的一个学校,之前一个导师可以招到两个博士生,但现在只能招一个了。考试制不行,申请制也不行,年纪不允许,大环境变差,学术道路于我的确走不通,是时候知难而退。
翌日,我参加完最后一科考试,写满了几张A4张,但分数依然不高。一个月后,复试名单出炉,没有我。我的心情十分平静,一点伤感也没有。我的预感没有错,完全没有错。自我上交了最后一科的答卷,我的求学生涯真的要划上句号了。我再也不用考试了,顿时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