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崇拜”批判:3.能说明什么?
(2015-10-13 23:42:49)
标签:
教育时评文化 |
分类: 研究方法决定结果 |
盲目崇拜或者大肆鼓吹所谓“大数据”的那些人,或者不知道,或者刻意回避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无论数据的规模多么大,它究竟能够反映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什么样的问题呢?
迄今为止,“大数据崇拜者”所列举的“丰功伟绩”,其实仅仅局限于反映出人类的某些可监测而且可记录的行为,例如各种网上活动、出行、通讯、接受各种服务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行动,或者不被监测到,那么大数据就不可能存在。
可是,就算毫无隐私,就算监测可以天罗地网,那人心呢?灵魂呢?企盼呢?人类精神家园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数字化测定”吗?如果至少现在还不能,那么大数据(且不论能不能分析)就是动物学,是植物学,甚至是矿物学。君不见,冰川也会运动啊
当然,一些科学主义者早就发誓要突破人类精神的壁垒了。我并不怀疑他们的成功可能性;只想问:他们究竟是终于把人类精神给数字化了,还是给灵魂竖起一面哈哈镜呢?
“大数据崇拜者”很可能不知道,或者不敢承认:在人类生活中还有一种现象,叫做“主体建构”;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解释,很可能与监测者的解释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最常见的就是,一切人际的误会,盖源于此。“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如此。
以网购的“大数据”为例,即使您总有一天可以把购买者的内心,全都数字化地一览无余,那您怎么知道人家就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呢?科学嘛,总是需要验证的啊。
结果,
首先,您这种“客观测定”,离矿物学很近,可是人却是有主观意志的啊,您是怎么监测到的?连物理学还有个“测不准原理”呢,何况您老?
第二,您知道人类还会“自我呈现”吗?说不好听一些,就是表演。如果连测谎仪的结果,法律都还不予采信,那么您怎么筛除被监测对象的表演呢?
第三,难道您就不找被监测对象去核实一下?连司法审判还要听被告怎么说呢不是?难道真的把人当成石头?
第四,您听说过弗洛伊德吗?您知道除了“动机”,还有“无意识”吗?如果行为者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那么您还怎么去核实呢?根据什么来判断真伪呢?
总而言之,一切试图用自然科学或者数字化来了解人类及其社会的尝试,不是都必然失败,而是都无法否定人类的“主体建构”的重要性;结果都必然是把真实的生活给削足适履了。
说到底,“大数据崇拜”,其实就是“惟科学主义”在人类历史面前一败涂地后的末日哀鸣。如果科学没能阻止希特勒的统治,也没能预测出此后人类的一切发展,那么就绝不是“艺不精”的问题,而是用错了地方,是越界跑到了自己无能为力的领域。
中国社会学,已经饱受“惟量化主义”的侵蚀,如果现在还放任“大数据崇拜”肆虐,那么可就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因此,我才如此声色俱厉,也因为我本人已经完成第四次全国随机抽样的量化问卷调查,深谙其弊,才更加有资格如此义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