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访谈的质量与后期处理
(2009-02-22 16:54:25)
标签:
调查方法定性调查定性研究社会调查社会学方法论杂谈 |
分类: 研究方法决定结果 |
(一)质量控制
如果是作为组织者,领导多人进行访谈,就需要质量控制,就必须掌握以下的知识。此外,如果我们需要判断别人的访谈资料的质量如何,也可以采用下面这些标准。
1.信度问题(调查过程与结果的可重复性):定性调查中一般不涉及这个问题,因为定性调查往往不可重复。
2.效度问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如何来判断?无法从结果来看,只能从准备来看。
首先要看,访谈之前是否已经把一切即将使用的概念和术语,都进行了常识化(转化为低文化的人也能听懂的词语,或者准备好详细的解释与说明)、本地化(适合本地的方言、习俗)、口语化(要能够说)、民间化(消除官方语言)、对方化(使用对方的行话、语气,为对方着想)。
其次要看,是否做好测谎设计(针对最主要的问题),例如重复询问(在访谈的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询问同一个问题)、逻辑检验(设立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两个问题,看看是否矛盾)、即时的限定式反问(如果对方出现犹豫、茫然、迟疑,而且不是拒绝回答,那么该答案应该存疑,进行特殊标记)。
3.操作方法的质量控制
是否努力寻找旁证了?它包括:调查与此相关的其他人;发现和收集各种物证。
是否进行过自我证伪?就是反过来寻找证据,努力推翻自己原来的假设、已有的认识。
是否进行了对比检验?就是使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同一个现象,例如用观察来验证访谈,或者反过来。
是否进行过反馈检验?就是把调查结果拿给被调查者,让他们评价。
4.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访谈者是否说清楚自己是如何“进入现场”的?例如,曾经被黑社会暴力摧残或者关押的小姐,是在什么地方、如何访谈到的?
使用的访谈方法是否合适、全面?例如,伪装成嫖客所进行的访谈,如果没有其他佐证,如何相信之?
记录中的用语是否真实可靠?例如,一个小学文化的小姐会说出“情有独钟”这样的话吗?
记录中是否掺杂了自己的推测、想象、解释?例如,“她暗暗决定”这样的话,是访谈对象的主述吗?
对中心问题以外的其他问题,记录是否完整、确切?例如,“她爸爸把她打出家门”这样的重大事件,是否追问足够?
如果是作为领导者,还需要向被调查者求证,不过应该仅限于了解该调查是否真的进行了。说到底,领导者一直在现场,才是最好的质量控制。
(二)定性访谈资料的量化处理
一些学者认为,定性访谈资料不必要、不应该、不可能转化为定量的统计数据。但是在研究实践中,如果个案的数量超过100个,又具有最基本的抽样意义,那么还是可以进行转换的。这是因为,转换之后的数据统计可以从全貌上发现一些规律,而分别地看个案却很不容易发现。
例如,某次对于东北地区性服务小姐的社区考察,收集到103例访谈资料。转换为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她们中的多数人在做小姐之前,曾经在劳动力市场中经历过一个“职业平移”过程,而且“做小姐”只不过是这种“平移”的继续。这个发现可以解释许多被外人认为很奇怪的现象,例如她们为什么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堕落”?为什么不愿意“从良”等等。可是,研究者在大量的定性分析中,却没有发觉这一规律。[1]
该研究采用的是“编码转换法”,具体方法是:
1.
2.
3.
4.
5.
6.
7.
编码转换法的最大特点是:事先并没有调查问卷,也不受问卷的局限,而是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可是事后却可以使用数据分析来发现各种事实之间的内在的相互关系。
它的最大优点是:既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调查结果,又避免了传统的定量问卷调查的最大缺陷:让事实为问卷“削足适履”。
除此之外,不熟悉统计分析的研究者,可以采用考试中的“采点判卷法”。也就是找到定性访谈资料中相似的问题或者现象,根据同一的标准,分别“打分”。这样就可以进行两种量化分析:一种是比较不同个案中的相似现象;另外一种则是比较同一个案中的不同情况。
(改写自2003年《应用社会学》第10章《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