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为什么总是在不停的区分社会性和生物性?
(2008-09-13 17:33:44)
标签:
性社会学性文化中国性研究杂谈 |
分类: 性社会学,我的事业 |
回信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请到我的网站上看调查的文章。
最后一个问题:社会学为什么总是在不停的区分社会性和生物性?是因为,舍此,社会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自从20世纪初,以德国学者伊文·布洛赫[2]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性现象放到社会环境中来研究,后继的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基本命题,使得性社会学大体上站稳了脚跟。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的一切性活动,哪怕是最细微的性行为方式与最奇特的性表现形式,如同人在生活其他方面的所有表现一样,都是经过社会化的,而不单纯是所谓的“性本能”使然。在所有形式的产生、实现、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性存在都是主要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被生理因素所支配。简而言之,性不仅是社会化过的,而且主要是社会的;性行为也是标准的社会行为。
这是性社会学最根本的立足点。[3]舍此,本学科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潘绥铭
―――――――――――――
来信
潘老师,您好!
我是您的一个读者,您曾经到我们华中师范大学来讲过学,那次,学生真是目睹了您的风采。我是社会学系的一位本科生,对您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
最近读您在《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上的一篇论证性社会学的文章时,想问您两个问题:
您调查的对象是一对夫妻,1。他们是否会集体性的撒谎,当然,您还是采取一些措施,这些隐私的话题,他们撒谎的可能性应该有吧。对一对现代的青年夫妻那个命题是否存在?
2。恩格斯曾经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在通奸和卖淫的状况下,那个命题是否成立。为什么会出现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找妓女的事情,其他已经被揭示和没有被揭示的事情,性社会学命题是否成立。是否足以说明社会性因素大于生物性因素。
另外,社会学为什么总是在不停的区分社会性和生物性?
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您能帮回答一下吗?或者推荐一些书籍。
祝您新年快乐!
天天快乐!
XX
05。1。26
[1] Sexuality这个词汇大约从1960年代开始流行。它对应于生物学和行为学意义上的sex,它强调的是"性"在社会学与心理学意义上的现实存在状态,例如关于"性"的话语、想象、仪式、幻想、身体等等(Michael L. Tan,1998)。中国学者目前尚无统一的译法,可见的中文表述有:性现象、性经验、性状态、性素质等等。
[2] 伊文·布洛赫(Iven Buloch, 1872-1922)是研究社会中的性现象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代表作是《我们时代的性生活》〔1907〕。
[3] 时至1972年,美国教授盖格农(John Gagnon)的《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Sexual Contact: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一书,基本上完成了“性的社会化”理论的构建。他的主要思想是:所谓性的社会化,就是个体接受了被社会改写而成的、演员表演时所依据的那种性的“脚本”(scripts),并且据此行为。(中译本见:盖格农,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