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调查,对我有什么用?

(2008-09-03 00:09:17)
标签:

中国性研究

性文化

性社会学

性革命

教育

分类: 性,非天生,乃建构之物

自从我所主持的2000年全国性调查的结果,在《人之初》上陆续发表以来,许多读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普遍的疑问是:你所公布的那些统计数字,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的性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您需要知道真正的事实

 

说实在的,全体中国人的性生活和性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对于一个安分守己过日子的普通人来说,实在没有多大的意思。这主要是给研究者和社会的管理者看的,以便他们能够根据真实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帮助人们的性生活更上一层楼。

但是,即使是普通人,在性方面,现在所面临的各种选择也越来越多了。咱们且不说各种婚前和婚外的性关系,就是在夫妻性生活中,该不该采用新的方式?多长时间一次为好?如果淡漠了,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大,却很普遍,几乎每一对夫妻或早或晚都会遇到。这时候,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之前,一般都会思考的。可是我们依据的是什么呢?往往是以前的道听途说,或者是各种小册子上的所谓“性知识”,甚至是各种“三级片”。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一个“从众”的习惯,就是老喜欢根据别人的普遍情况,来判断自己是否“正常”。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别人都怎么怎么样”,实际上真实吗?科学吗?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就去“从众”,那么据此采取的行动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

我们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全体中国成年人的真实情况,大量的科学知识就隐含在其中,就看您能不能看懂了。

例如:中国男人的性寿命(性生活坚持到多少岁)、性频率(多少天过一次性生活)和性方式(爱抚与性交的技巧),都比我们通常所估计的数字都要少得多。可是这绝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命中注定的。我们的分析指出:越是文化程度高、生活美满、精神愉快、夫妻和睦、接受性知识多、参加社会活动多的男性,性寿命、性频率和性方式就越高,而且比那些处于相反情况中的男人要高出许多。因此,如果您是男人而且需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知道了这样的真实情况和规律之后,您还会盲目地去吃那些所谓的“壮阳药”或者“滋补品”吗?如果您是女人而且遇到了所谓“丈夫不行”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更多地从情感与日常生活这两方面来着手解决?

再例如:中国的妻子们在性生活里,能不能接受“花样”,能够接受哪些和多少种,也不是天生的或者注定的,也是由于她们的文化程度、夫妻情感程度、婚内的日常生活状况、心理愉快程度、性知识多少等等因素所决定的。知道了这个真实情况,做丈夫的还会去强迫妻子吗?做妻子的还会一味地、单方面地抱怨丈夫不体贴吗?

总而言之,所谓“科学”必须是从真实的、普遍的情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人们的行动才能具有指导意义。它平时没用,可是我们却只能根据它来作出选择,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多,不等于“正常”;少,也不是“反常”

 

我们发表的主要是各种统计数字,是为了反映中国成年人里,有多少人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可是有一些读者对照自己的情况之后,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派”,因此多少有些恐慌,觉得自己不那么“正常”;还有些读者则因为自己符合“普遍情况”而沾沾自喜。

其实,任何一个社会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是什么、有多少”,根本就不牵扯“正常、不正常”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人类的性生活里,无论是99%的人都在做的事情,还是发生率只有1%的事情,都不能仅仅据此就判断它们是否正常。

李银河教授曾经论述过:中国人有一种“大概率道德观”,就是总喜欢把发生率最高的那种行为当作“符合道德的”,把“少数”视为“反常”和“不道德”。例如,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性生活里采用过口刺激(口交)的男女都不很多,远远少于从来也不这样做的人们。于是有一些读者就认为,这充分证明了“口交”要不得。

可是,这种看法完全不符合逻辑。我们的调查同时也发现:婚姻非常幸福、性生活非常美满的夫妻也并不多,也远远少于那些多少有些不满意的人们。据此,难道我们可以认为,婚姻幸福与性生活美满也是“反常”与“不道德”吗?

一些读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最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中国文化虽然一直在拼命地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却几乎从来也没有很好地讨论过:道德的标准究竟是谁来制定的?或者说,谁才有资格与权力来判断别人是道德还是不道德?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

首先,对于所有可能涉及到其他人的利益的事情(社会学叫做“公领域”),道德的标准当然应该是由社会上的所有人一齐来制定。问题只在于:所谓的“所有人”是不是有权利、有机会、有办法来制定它。

其次,对于性生活这样的纯属两个人之间私下发生的事情(社会学叫做“私领域”),所谓“道德不道德”,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来判断,别人无权说三道四。即使是为了做研究,“道德”的唯一的判定标准,也只能是看当事人是不是幸福、愉快。

可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中国一般人所说的“正常”与“反常”,其实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的判断,而不是依据科学。例如,许多人都觉得,无论怎样清洗,“口交”都很脏。可是按照科学的标准,无菌状态就应该是不脏啊。所以说,这种“脏”的感觉,实际上是道德观念在发挥作用。恰好我们的调查又揭示出:从来不口交的人占多数,于是那些认为口交很脏的人们就会误以为自己很“正常”,很“道德”,甚至会因此而歧视那些有过口交的人们。

这其实毫无道理。中国老百姓早就知道: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脚如果觉得很舒服,鞋是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况且,如果鞋没有穿在自己的脚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与权力去说那鞋“正常不正常”、“道德不道德”呢?

  

不管做的人是多是少,都不等于您也应该改变自己

 

还有一些读者,虽然不考虑“正常”与否的问题,却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给自己戴上了一个“没有自我实现”的大帽子,或者是一个“此生足矣”的花环。他们有的是针对性寿命、性频率与性方式而言,有的则是针对性关系而言。甚至在年轻的男读者当中,在看到中国人的非婚性伴侣平均起来有几个之后,有人欢喜(超过平均数的人)有人愁(不到平均数的人);有人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有人则认为吃了亏。还有一位成功男士,在反击老婆说他“花心”的时候,引用我们的调查结果说:“我这就够好的了,才有一个(情人)!”

其实这也错了,也是一种盲目的“从众”。无论我们说某种行为的发生率高达99%,还是只有1%,都没有,也不可能告诉您:它是不是适合于您的需求与具体情况。这就像我们平常买东西一样:如果只看到某种商品多么多么畅销,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是不是买得起,就去“跟风抢购”,那不是太傻了吗?

在夫妻性生活这方面,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性寿命、性频率和性方式。在统计结果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曾经庆幸过,多亏所有的平均数都不那么高,否则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自己“不及格”而焦躁不安。可是,相反的误解却来了。有些中年的男读者认为,自己已经高于平均数了,应该“节省”一下了。有些女读者,则因为丈夫或者男朋友高于平均数而怀疑他是不是“亢进”,甚至是不是“只知道要那个”。

出现这种误解,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统计学的知识在我国非常不普及,所以许多人都只看那个平均数,却忽视了后面的那个“正负差”(标准差),或是不明白它的意思。其实,正负差说的就是:这个平均数最高和最低可能达到多少。例如:平均数是10,正负差是5,那么就是说,平均情况其实是处在从515之间,只要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就都属于平均情况。

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人们总是误以为,平均数就是判断“正常”的标准。其实,这种误解很容易破除。我们不妨想想:在“文革”中,中国人平均起来都非常傻,难道那也是正常吗?

 

 科学,只能加深您的理解,却无法替您选择

 

有些读者反映:我们的调查结果太学术化了,可是读者最关心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无能为力,而是我们还来不及做到那一步。

我们的调查结果,已经揭示出许许多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通俗小册子没说或者说错了的客观规律。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破除了“迷信生理”和“迷信性技巧”,指出了情感、社会因素与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可是,这些规律要转化为对人们的具体指导,不但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其他学科(心理学、行为学等等)的消化与再创造。这恐怕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

进一步说,即使我们马上就完成这样的工作,就能够发明出什么“包治百病”、“手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吗?我们不敢这么吹,明白人也根本不会相信。

说到底,科学给我们提供的只能是知识,是我们对于自己和外界事物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能是“替您活着”。就拿电脑来说,它再发达、操作再简单,也得您自己首先学会怎么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巨大功能。况且,您不给它输入指令,它就是废铁一堆。如果您输入错了,它就会把您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也就是说,一切科学都只不过是强化了您的腿,可是到底往哪里走,还是要您自己拿定主意。

我们所知道的最强烈的反应,是针对性寿命、性频率和性方式的。有些读者说:按照你们的分析,社会地位越高,性寿命越长,性频率越多。我的社会地位已经注定不会再高了,那么我岂不是只有安于现状?或者说,你们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别说我们没有这样的办法,就是有,也不一定能够解决您的问题。由于社会学的知识在我国更加不普及,所以人们不容易理解:所谓社会规律,其实只是来自于而且只适用于“大概率现象”,绝对不可能100%地揭示生活中的一切,更不可能100%地指导。所以,任何一种例外,只要没有达到“大概率”的程度,就既不能算作是“不科学的”,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普遍规律。例如,某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之低,但是他通过某些办法却在性寿命、性频率和性方式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那么,既不是规律错了,也不是此人的做法错了。唯一的问题在于:他的那些做法恐怕无法适用于其他社会地位很地的人。

因此,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一下调查报告中多次说明的结论:功夫在“性”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全方位地、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单单在具体的性生活里使劲,或者仅仅“求医问药”,那么至少也是事倍功半。

 

潘绥铭(200209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