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中写《红楼梦》的是谁?

标签:
文化题画曹寅红楼梦 |
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中写《红楼梦》的是谁?
题画三首(470)435
崖前树色不知老,溪上白云终日闲。
历历旧游如在眼,只余幽梦到靑山。
山崖前的树的颜色永远是那么嫩青,小溪上的白云整天那么悠闲自得。往日与好友们在一起时的游玩情景还历历在目,只差我梦到青山的情景了。
群山滴翠雨初收,渡口无人灌木稠。
茅屋数间门自掩,桃花深处有行舟。
刚刚下雨初停,被雨水洗刷后的群山,苍翠欲滴;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稠密的灌木静静地围绕在渡口两旁。不远处有茅屋数间,门关着;桃花林的深处,缓缓地有一条小船行驶过来了。(也许就是茅屋的主人、也许是主人的好友来这桃花源了。)
一线飞泉如发直,两崖山色如眉青。
个中清兴真难负,更欲凭高置草亭。
一道瀑布飞流而下,像美丽的女神飘逸的头发,两边的山崖青青地像女神的眉毛。引起我清幽的内心情趣实在无法克服,我真想在高高的山崖上盖一个草亭。
有山、有水、有桃花、有茅屋、还想在山崖上盖一个草亭。这哪里是一幅画,分明是曹寅在想象,想象自己住在那世外桃源似的地方,安静住在茅屋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偶尔有几个好友来访问。
锦石幽花一院深,日长无事罢弹琴。
应谁说似千山里,门外跫跫有足音。
锦绣一样的石头、幽静的鲜花、深深地藏在同一个院子中;白天很长,没有什么事可干,也不想弹琴。像谁说的那样这里仿佛是在层层的千山里一样,门外“跫跫”地有走路的声音。
人能具山意,鹤亦识琴心。
只恐寒崖畔,梅花笑不禁。
人自己能感到像是在山谷中一样的状况,鹤也懂得琴声里隐藏着的心声。我这种想法,只恐怕给寒崖畔的梅花知道了,她要笑个不停了。
流泉融得尧时雪,老树难留四季青。
眼外混茫谁试覷,五琅山下即苍溟。
川流不息的泉水能把尧舜时代的雪都融化了,但是一颗老树却不能保持一年四季都有青的颜色。在我们眼睛所及的范围以外的茫茫世界,谁又能看得见?说不定五琅山下就是那个苍溟的世界。
垂老甘同木石居,画禅重勘了无余。
迩来亦解闲生活,手敛姜芽自校书。
(双村以册索题,仓卒无以为应,时方校《全唐诗》语云:“自首免罚”,天池亦曾及之,笑笑。)
我已经垂垂老矣,我甘愿与木石同居;探究探究佛的禅意来了却我的多余日子。最近以来也很喜欢空闲的生活,一手拿着姜芽、自己在安安静静校对所编的书。
《题画四首》与《题画三首》一样,并没有一幅画让曹寅题,完全是曹寅想象中的图画。《题画三首》想象自己住在一个桃花源似的茅屋中,《题画四首》却把自己在编《全唐诗》时的扬州府邸想象成“千山里的一个木石居”了。感到自己在与木、石为友的千山中、一手拿着一块姜芽、一边校书,其乐无比。当然,这里校对的书是《全唐诗》,不是《红楼梦》。但是,他这样接连地写并没有具体的画的题画诗,是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意愿,他希望在一个世外桃源似的茅屋中、一个与“木、石”为伴的“千山”中,自己能安安静静地写下《红楼梦》来!?
《红楼梦》的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这段作者自述,放在敦诚、敦敏的朋友“曹雪芹”身上,实在有很多不符。且不说找不到他脑海中的“当日所有之女子”,找不到他的“父兄”,就凭着“卖画钱来付酒家”(敦诚诗)“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敦敏诗),就能说明这位“曹雪芹”就能在黄叶村写出《红楼梦》来吗?一个要为生活奔波的人,要写书也只能写点“救急”的书,譬如写写如何扎风筝之类的书、可以卖钱;会去写大部头对生活毫无好处的《红楼梦》?
再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虽然他住在“于今环堵蓬蒿屯”(敦诚诗),蓬蒿好像并不等于可盖房子的茅草,而且在北京的郊处,住一个茅草房子,恐怕无论如何避不了冬天的寒冷。瓦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灶,绳床肯定是棕板床,如图所示。棕板床是江南一带的通用的床,在北京郊处恐怕不会有,而且睡起来也太冷,“曹雪芹”干嘛不用北方砖切的炕,而要去买南方才有的棕板床?
http://s6/mw690/001qmSa1zy77GUedJMV05&690
因而那段“作者自云”,是曹寅写的,“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就是曹寅脑海中希望去的“有一间茅屋的桃花源”,“千山里的一个木石居”,只有曹寅才很熟悉江南的“绳床”。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就是曹寅,曹寅就有一个不常用的号“雪芹”,因为他在(楝亭)藏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