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学习笔记(12)

标签:
科学广义相对论弯曲的时空 |
一.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
问:怎么有两种质量啊?
别急,听我慢慢讲来。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外力引起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外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为:
F(力) =
m0(质量)×a(加速度)
这里的质量代表了物体的一种惯性(仿佛是一种懒惰的性格,不容易使它改变自己的状态),这个质量m0就称为惯性质量。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知道所有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唉!没有地球的万有引力,我们都要飞到天上去了。)对一物体的引力大,我们就说这物体重,通常我们拎不动一物体,就说这东西真重,实际上就是这物体所受的地球的万有引力大。伟大的牛顿找出了万有引力的规律。若以M与m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以r表示两物体的距离,以F表万有引力,则有:
F =
GMm/r2
http://s9/bmiddle/001qmSa1zy6Qr4yJhIA08&690
G为万有引力常数,依照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为牛顿 (用N表示),质量的单位为千克(kg),距离的单位为米(m),则常数G近似地等于:
G=6.67×10-11 N·m2·kg-2
这里的质量M与m称为引力质量。若在地球上,M就是地球的引力质量, m就是地球上某个物体的引力质量,通常称它为重量。引力质量m与惯性质量m0是一样还是不同?这在17世纪,是一个很困惑科学家的问题。
问:我看是应该相同的吧?!
假如相同,我们把牛顿第二定律(12.1)式中的力用万有引力代入,将m0的下标0去掉就得
GMm/r2 =
ma
消去等式两边的m即得
也就是说,在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所有物体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这个加速度通常称为重力加速度。这个结论使很多人不相信。
问:是呀?好像我也有点不相信。是不是伽利略就到比萨斜塔上做实验啦?
的确,要是在斜塔上同时丢下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若两个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它们就会同时到达地面。伽利略当年是不是去比萨斜塔上做过这实验,科学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伽利略的确做过很多实验,譬如,让两个重量不同的球,在一个斜坡顶上滚下,看是否同时到达底部。这样的实验很容易做,用不着巴巴地要跑到比萨斜塔上去。
http://s12/bmiddle/001qmSa1zy6Qr4O8RgT0b&690
实验证明了,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力加速度相同,也就说明了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是相等的。
问: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很重要吗?
很重要,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待我慢慢讲来。
二.万有引力会在特殊的坐标系中消失
http://s2/bmiddle/001qmSa1zy6Qr51nSVP51&690
http://s12/mw690/001qmSa1zy6Qr54HZBp0b&690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少年在一电梯中,站在一个磅秤上,电梯以加速度a向下运动。少年共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地球的万有引力F,一个是磅秤给少年的托力p,按照牛顿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必然磅秤也受到少年给它的压力p,这个p可以在磅秤上读出来。电梯以加速度a向下运动,当然在电梯中的少年也以加速度a向下运动。以m0为少年的惯性质量,则按牛顿第二定律有(万有引力用(12.2)式代入):
GMm/r2- p = m0 a
若电梯自由下落,即它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即a = GM/r2 ,代入上式,可得:
若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则p = 0,即少年完全失重了。
问:哎呀!这样失重,是不是与远离了地球的飞船上一样了呢?
对,假如失重的少年不知道自己是在以重力加速度a下落的电梯中,的确会以为没有了地球,没有了地心引力,自己到了远离地球的飞船上了呢。
这引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期坦的深思。
问:爱因斯坦想什么了呢?
他想,万有引力怎么与其它力那么不同呢?它不需要传播时间,它没法屏蔽,它在一个特殊的坐标系中会消失。
他觉得原来的相对论用的“惯性系”并不全面,而且是近似的。因为小到地面上,大到宇宙中,无处不存在万有引力,只不过有时候万有引力太小,忽略了它而已,因此原来的匀速运动的惯性系,不过是近似的惯性系而已。
问:为什么是近似的?
我们假想这样一个情况。有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飞船离开地球向着火星飞,如图所示。设在飞船中给一个球一个水平的初速度,这个球会作什么运动呢?假如这飞船是一个惯性系,那按照惯性定律,这个球应该沿着初速度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事实不是如此,在离地球很近时,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球很快作抛物线运动落到飞船的底面,如1图;在离地球较远时,地心引力比较小了,落到底面的时间较长,也离出发点较远,如2图。只有离地球与火星都很远时,把地球与火星的万有引力都能忽略时,小球才做匀速直线运动,如3图。当飞船离火星较近时,受到火星的万有引力,小球又作抛物线运动,掉向飞船顶部,如4图。
http://s4/bmiddle/001qmSa1zy6Qr5gv4kP43&690
问:还没有考虑太阳的万有引力呢?
是的,我们还没有考虑太阳的存在,我们又没有办法屏蔽太阳的万有引力,实际上小球的运动要复杂得多。
问:那如何去找惯性系呢?既然到处都有万有引力。那又如何能找到惯性系呢?
宇宙中到处存在物质,到处有着无法屏蔽的万有引力!怎么办呢?爱因斯坦想,必须改变原来“相对论”中惯性系的概念,他把原来的相对论称为“狭义相对论”,他要扩充惯性系,找到不受万有引力影响惯性系,在这惯性系中,所有物理规律都能应用。爱因斯坦把这样的相对论称为“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只是它的一种特殊情况。
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惯性系必须让万有引力消失。如上图中的1情况,飞船离地球比较近的时候,让飞船像电梯一样,以重力加速度下落,这样在飞船中就感受不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了,飞船中的球(包括任何东西)都服从惯性定律以及任何物理规律,飞船就成为惯性系。
但这样的惯性系只能是局域的,试想,在地球的附近,各处都有不同的万有引力,因而各处都有不同的局域惯性系,更不用说在宇宙空间了。
爱因斯坦认为:只有这种局域惯性系,才是真正的惯性系,换句话说,没有引力的坐标系才是真正的惯性系(狭义相对论中的惯性系只是一个局域惯性系的特例)。在这种局域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力学规律、电磁学规律)都具有相同的形式。也就是说,所有物理规律在坐标系变换时不变。在这种局域惯性系中建立起来的理论为“广义相对论”。
问:广义相对论很难吧,如何着手呢?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考虑到引力场的问题,开始思考“广义相对论”,用去了七、八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到了1915年末,才得出了“广义相对论下的引力场方程”。
我们知道,不管是力学规律、还是电磁学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变化下,发生一定的空间变化。在狭义相对论以前,空间与时间是完全分开的。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是伽利略变换,时间是绝对的,与空间坐标系的变换无关。这种古典的空间、时间变换关系在用到电磁理论中(注意,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就发生问题了。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就是要改变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体现在不同坐标系的变换不能用伽利略变换,时间不再是绝对的,而是坐标系中的一个坐标,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用劳伦斯变换,描写物理规律的空间为闵可夫斯基(Minkowski)空间。
问: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是不是也从改变空间与改变不同空间之间的变换着手呢?
是这样。要消除无处不在的引力场,就像狭义相对论把“时间”放到与空间坐标同等位置上类似,要把引力也放到坐标中去,也就是把引力的作用以坐标系的性质表现出来。
问:这很难吧!
的确很难,在广义相对论以前,物理学中所用的坐标系,在几何学中都称为“欧几里德”空间,我们在中学里学的几何都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大家知道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主要规律吧?
回答:知道,有:
1.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
2. 两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
很好,把万有引力放到坐标系中去,空间(包括时间)成为弯曲的空间,平面不再是平面,就不再是“欧几里德”空间,而是“黎曼”空间。欧几里德空间的定理就不再成立。
http://s4/bmiddle/001qmSa1zy6Qr5qE5J983&690
譬如,我们用最简单的曲面——球面来看看吧!如图12.5所示,在一球面上,随便看两点,就说D和E吧,它们之间最短距离是通过球心的大圆的一段弧,不是直线。EE'和DD'是两条平行线,但这两条平行线向两边延伸,却最后在A点和B点相交。ADC是一个三角形,可是,∠D与∠C都等于90度,这两内角加起来已经等于180度,再加上A点的内角,肯定超过了180度。
问:那怎么用弯曲的“黎曼”空间来表达引力场呢?
我们知道,力学规律对坐标变化的要求是什么?要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因坐标系的不同而变化。譬如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一个点)与西单新华书店的大门(另一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不会因坐标系的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要求ds:
在坐标变换下不变。到狭义相对论,必须用闵可夫斯基(Minkowski)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ds复杂了一些,有了时间坐标。要求ds:
在坐标变换下不变。这里的ds称为“世界线”或微小的世界线。到了广义相对论,要求坐标变换是不变的“世界线”ds成为:
具体写出就是: ds2=g00 dx0 dx0+ g01 dx0 dx1+ g02 dx0 dx2+ g03 dx0 dx3
+ g20 dx2 dx0+ g21 dx2 dx1+ g22 dx2dx2+ g23 dx0 dx3
+ g30 dx3 dx0+ g31 dx3 dx1+ g32 dx3 dx2+ g33 dx0 dx3
x0、x1、x2、x3 中设x0为时间,则x0 = ict,x1、x2、x3相当于空间坐标x、y、z。万有引力体现在系数gµv中。(12.5)及(12.5')就表示了一个弯曲空间的世界线方程。对不同的万有引力场,有不同的gµv 。广义相对论就是要对具体的引力场确定出恰当的gµv来。
问:有了这些系数gµv为什么就变成弯曲空间了呢?
http://s2/mw690/001qmSa1zy6Qr5APD8J81&690
问得好,简单地说,在欧几里德空间,用直角坐标来描述,计算ab两点的距离ds,取x y两直角坐标,a b之间的长度ds就是:ds2=dx2+dy2,如图12.6。若在一弯曲面上,如图12.5的球面上,A C两点的距离平方就不是简单的AD的平方与DC的平方之和了,必须加上系数。
http://s14/bmiddle/001qmSa1zy6Qr5FU2yp4d&690
问:爱因斯坦把这些系数都计算出来了吗?
谈何容易,宇宙之间有各种复杂的物质分布,有各种各样的引力场。比较成功地计算出来的就是太阳系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如图12.7所示,将太阳中心O取为坐标原点,太阳的半径为r0,距离O点r处附近的世界线微分,既可以用直角坐标x、y、z来描述,也可以用球坐标r、θ、Φ来描述。用r、θ、Φ描述的世界线微分就为:
http://s3/bmiddle/001qmSa1zy6Qr5L211042&690
这就是一般的方程式(12.5)在特殊的引力场(即太阳系)中的近似解,称为史瓦西(Schwarzschild)解。这个方程式中2GM/(c2r)是一个微小量,M为太阳质量,G为万有引力常数。这个微小量的二级微小量已经忽略了(如0.01是一级微小,(0.01)2=0.0001就是二级微小量)。若r很大,也就是说离开太阳很远,可以忽略引力,则(12.6)式中的2GM/(c2r)也可以忽略,(12.6)式就成为:
只要把球坐标换成直角坐标,(12.7)式就成为(12.4)式,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的世界线就变成了狭义相对论的世界线了。
问:弯曲的空间的史瓦西方程能说明什么事实呢?
第一,
按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太阳系的行星都是在受太阳的引力下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行。太阳的所有行星都符合计算,只有水星虽然也作椭圆轨道,但是这轨道的近日点还发生移动,称为进动,如图12.8所示。天文学上发现了,可是没法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天文学上的谜。广义相对论中已经没有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只是使得空间变了弯曲,行星已经没有受到什么力,只是在这弯曲的空间作惯性运动,也就是在这弯曲的空间沿着“世界线”作惯性运动。这种运动与牛顿力学所计算的椭圆轨道有些差别,在计算水星轨道时,的确出现了进动,与天文学观察结果符合。
http://s5/bmiddle/001qmSa1zy6Qr5WauYQa4&690
问:为什么其他行星没有进动呢?
其实所有行星都有进动,只是因离太阳比水星远,进动很小,天文学上不容易观察到而已。
2. 光线的弯曲
光是一种电磁波,20世纪初期,发现了光的粒子性,光可以看成粒子,称为光子。光子的运动速度为c,在坐标变换中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对光子这特殊粒子,“世界线”当然也保持不变。看狭义相对论的闵可夫斯基空间的(12.4)式,
ds2=dx2+dy2+dz2-c2dt2
其中 dx2+dy2+dz2= dl2 ,dl为dt时间段光子走过的距离,dl/dt=c,即光速度。因而光子的“世界线”ds=0。既然狭义相对论的闵可夫斯基空间只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特殊空间,因而对光子而言,广义相对论的“世界线”的ds也必须等于0。将这结果用在史瓦西方程上,就得:
http://s15/bmiddle/001qmSa1zy6Qr60RfHw1e&690
假如不管太阳的引力场(也就是假定太阳的引力对光子没有作用),上式就得:
http://s11/bmiddle/001qmSa1zy6Qr63Euf00a&690
换成直角坐标就得:
让光子沿y方向经过太阳,dx与dz都为0,则光线走一条直线,如图12.9的b图。
http://s11/bmiddle/001qmSa1zy6Qr67p9MK9a&690
如考虑了太阳的万有引力,则需要解(12.8)方程,解出光子的轨迹如图(12.8)的a 图。光线在太阳附近弯曲了。
光线在太阳附近会弯曲,可以说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一颗在太阳后面的星星,若按照光的直线路径,是不能被我们看到的,但是若它发出的光经过太阳时发生了弯曲,我们就能看到它,如图12.10所示。但是太阳光很强,我们要能看到太阳背后的星星,只能在发生日全食的时候。
1919年爱丁顿(1882—1944)领导的观测队,第一次定量地证实了光线弯曲的预言。在那年的5月29日,他们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岛上拍摄了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空照片,然后与太阳不在这个天区时的星空照片相比较,即可求出光线弯曲的数值,结果与理论预言相当好地符合。1919年以后,几乎每逢有便于进行观测的日全食时,各国的天文学家都要做这个光线弯曲的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都验证了相对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