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介绍曹寅(楝亭)藏明刊《 书史纪原》 上的“雪芹校字”题记墨迹

标签:
红楼梦学刊雪芹曹寅 |
这是《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二期中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个‘雪芹’到底是谁?很值得红楼们爱好者重视,现在把它转发于此。很希望网友们发表意见。原文中没有图,我在网上下载了‘雪芹校字’的图片,并与曹寅的手笔进行比较,可惜我不是这方面专家,我不会比较笔迹。为什么我要找曹寅的笔迹比呢?我觉得在曹寅的藏书中,只有他自己才会去‘校字’,这个‘雪芹’恐怕只能是他自己曹寅,既不可能是某个‘朋友’,也不可能是到现今还虚无缥缈的他的孙子。
http://s13/mw690/4dd474154e15ed1d56f1c&690书史纪原》
http://s3/mw690/4dd474154e15ee1ab7142&690书史纪原》
http://s14/mw690/4dd474154e15ee36c16cd&690书史纪原》
介绍曹寅(楝亭)藏明刊《
作者:车锡伦
1993 年8 月24 日下午,我们一道翻阅一部明刊《 书史纪原》,最初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书前所附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奈笔书写的“叙”,继而在卷末却发现了“雪芹校字”手书四字。此书曾经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楝亭)收藏过,因此曹雪芹一可能看到此书。多年来经过红学家认真研究、考订,曹雪芹及《红楼梦》 的有关资料发现不少,但至今未发现这位伟大作家亲书的片文只字。这位“雪芹”是否即曹雪片?是值得认真研究对待的。因将这部《书史纪原》的流传及“雪芹”校字、署名的情况介绍如下,以供专家们研究。
《 书史纪原》 ,明夏兆昌编纂。夏字浸之,浙江海盐人。生卒年不详。据本书自序,作者髫年即“有字学之嗜”;胡震亨为本书写的“叙”中称“夏君浸之学儒不成学为书”。作者自序称本书为继袁德平《书学纂要》 、陶宗仪《 书史会要》 而作,起自三皇五帝,迄于元代,兼及域外,以人为纲,介绍每人在书体、书法方面的创作、发展,兼及书学论著。作者自序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 年)春,书刻成于是年夏。原刊流传极少,清《 四库全书》 未曾著录。但被闵景贤辑刻入《 快书》 (明天启六年刊)中,这部丛书留存较多。
本书纸质已黄脆,正文共34 页,每页均有原加双层衬纸,分装订为二册。开本26 . 5 x 1 6 . 5 厘米,版框20 x 13 . 5 厘米。每页单面10 行,行20 字,中间或有双行小字注释。写刻,可能是作者所书。刻工为黄源。上册卷首依次为作者友人胡震亨《书史纪原叙》 、作者《 自序》 、董其昌手书“叙”。董叙为草书、(见附照二),文云:
学书而不知书家原委,犹与同学共席一堂而不识其娃名也。是编搜辑前代书家,无人不备,可谓有功于书家不浅。夏君授梓成帙,固以贻余,故为书数语于后。昔姜尧章云:学书者须略考篆文,使知点画原委。夏君此举,不愈进于尧章也欤!
董叙末押两方图章:“宗伯学士”(阴文)、“董其昌印”(阳文)。董其昌(公元1555 一1636 ) ,松江华亭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 明史》 卷二八八“文苑(四)”有传。万历朝,董曾为皇长子朱常洛, ,(即光宗)讲官。光宗立(公元1620 年),召为太常寺少卿。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升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参加编修《神宗实录》。天启三年秋,升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侍郎。所以他自称“华亭旧丫史宫”、“宗伯学士”。本传中说他的书法“始以宋米䒥为宗,后自成一家”,“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为重”。传世董书,也多着伪作。
据胡震亨为本书所作叙知,夏兆昌于天启四年夏刻成此书后,即携书到南京。董书题识,即在此时。书法潇洒生动,是为真品。按当时风气,应摹刻入书中。但此叙未刻,可能由于董书超过原刊版框太多,难以划一;也可能是本书作者,以董书为宝,故将董书原件订入书中珍藏。
明清易代,康熙间本书为曹寅所得。曹寅(公元1658 一1712 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 年)任苏州织造,三十三年任江宁织造,四十三年兼领巡视两淮盐务监察御史,五十一年(公元1712 年)病逝于任。曹寅是当时的大名出,能诗词、戏曲,善书法,又是藏书家。近人金毓黻辑《 辽海丛书》 (民国辽海书社排印本)收曹寅藏书目《楝亭书目》 卷三“子部· 说部”便著录这部书,云:“《书史纪原》 ,明古盐夏兆昌序纂,一卷二册。”所述“一卷二册”,正与现存书本相符。其上册胡震亨“叙”下及卷首和下册首页均钤有“楝亭曹氏藏书”印。(见附照一)
曹寅病逝后,其子曹颙、曹頫(寅弟曹荃之子,曹颙病逝后过继给曹寅)相继任江宁织造之职。至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曹頫被革职抄家,曹家自此彻底败落。一般认为,曹頫即曹雪芹之父。
曹雪芹的生年至今尚无定论。不论他生于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他都未见过祖父曹寅。但他“工诗,善画”,自然是受乃祖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抄家之变,抄没者重在财产、器玩、奴仆等。可以设想这部小书此时落入曹雪芹之手。先人遗物,他自然会倍加珍惜;他既“善画”,也必爱书法,因此为本书认真校字。
本书从曹家中散出,未经名家收藏(无他人收藏印章)。直到清末,始为山东日照丁麟年所得。本书上册作者《自叙》 下押有丁氏藏书章:“日照丁氏级臣京华所得”。山东日照丁氏,系书香世家,自洁康熙后,代有文人。丁麟年,一号级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进士。其活动年代,下及民国。曾编有《 日照丁氏藏器目》 ,收入陈准辑《湫漻斋丛书》(民国端安陈氏刊本)。丁氏在京得到此书的具体时间不详。
抗战军兴,本书又从丁家散出。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 943 年)韩某客居山东日照。一日到朋友家拜访,值主人不在,其家僮仆用一册旧书生火炉。韩某感到可借,便取来观看,见书上有曹楝享藏书章,知非凡品,便将此书取回,即为本书下册。此年秋天,李伯彭则从许云九处得到本书上册。第二年夏,韩某经许云九介绍,知本书上册在李处,便邀李协商割一爱,而李也想得到下册,不肯转让。后韩知李喜篆刻,素爱石章,使以大型鸡血石章一枚猪李,季难却盛情,始将本书上册赠给韩某。翰某于无意中疮救出本书下册,又在巧遇中凑成完璧,因此便珍藏此书,不再转让。
“文革”动乱伊始,本书被做为“四旧”抄出,却又幸免于火。此后它同其他一些抄家旧籍一道堆放尘封于某库房中,直到近年,有关方面清理这些旧籍时,才发现此书。
以上是这部《 书史纪原》的流传情况。
“雪芹”为本书校字,多在书内描摹订正。本书刷印时着墨不匀,有些地方敷墨太少,字迹不清;个别地方也有刻误。细查原书,“雪芹”描摹和校正过的字有:
上册第九页(前)六行“得或”;第九页(后)五行“筋”、第六行“书之带,' ;第十三页(前)二行“卷” ;第十五页(后)三行“雅为”,下册第十七页(前)十行“殆”等。
又,上册第十页(前)四行“豪”字改为“毫”;下册第二十页(后)“语”字原缺,后加。
又,下册第二十五页(前)四行有眉批:“慕,暮之讹。”原书为工整的蝇头小楷。
下册末页最后一行中所署“雪芹校字”,为小楷而带行书意。(见附照三)从“芹”字和下册二十五页眉批中“慕”“暮”字的艸头看,笔势相似,是为一人所书。
以上是本书中“雪芹”校字和署名的情况。
值得重视的尚有押在本书上、下册末页左下方的一方闲章.“长相思”,阴文,篆书。(见附照三)从篆刻的风格看,行家认为是明末清初的意法。“长相思”一语源于南朝乐府篇名,汉末古诗中也常用此语。南朝和唐代诗人多有仿作,如大诗人李白《长相思》 三首。后来又沿袭为词、曲牌。这类诗、词、曲大多是抒发男女间或对友人的不尽思念之情。以此语为闲章,并押在藏书上,必然有刻骨铭心的寄托。从此章的印色看,非现代人的印章,与丁级臣的藏书章印色也不同,这位进士出身的藏书家,也无这样的情怀,前此的曹棣亭也不会有这种情结。证以曹雪芹的生平和他创作的小说《红楼梦》 ,它可能是曹雪芹的一枚闲章,自然也可能是本书作者或其后人的闲章,这些均有待于新发现的资料证实。
关于为本书认真校字的“雪芹”是否即《 红楼梦》 的作者曹彗芹,因至今尚未发现曹氏亲书片文只字,无从比较,自然难以定论。如上文所述,我们倾向于是曹雪芹,因为从本书的收藏过程来看,最后一位收藏者韩某,所珍视者是本书版本精美,有书画大师董其昌亲笔题跋,且经曹寅、丁级臣等名家收藏过,他不会在这自珍为“稀罕物”的书本上请人去乱垫。清末民初的收藏者是位收藏家,自然深知本书的版本价值,他不会假借“雪芹”之名费力去为本书校字,来增加本书的版本价值。从本书所铃“楝亭曹氏藏书”章及《楝亭书目》的著录来看,此书经曹寅收藏过是可确定无疑的。因此这位在书上认真校字的雪芹先生即曹寅之孙曹雪芹,也就不是蹈空推断。我们对红学素无研究,偶然中有此发现,也难以把握,现将所见如实介绍如上,并稍加考证,供专家们研究。所论如有不确之处,尚祈赐改。
【原载】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四年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