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个月给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建议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刘绍萍
一,给教师的建议
1,正确对待,计划合理
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一个月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查漏补缺的关键时期;也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模拟最集中,最仿真的关键时期;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三个关键”决定了这一个月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教师很累,学生也累,但我们唯有咬牙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与此同时,教师要针对这一个月拿出最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
2,研究高考,针对学生
教师要加大对考纲、近几年高考试卷的研究,引导学生学习考纲,回归课本;综合学科的教师还要关注课改,研究课改区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依据平时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学科复习亟待扫除障碍自查表》,确定复习重点。
3,精设课堂,精编练习
最后一个月的课堂要求更高。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以练代讲,一讲到底等现象。教师也要精编练习,不能以资料代替课本,不要把自己手中的资料一定发完,也不要要求学生把发下的资料全部做完,即使对于信息卷也要筛选,对综合训练与考试的频度也要认真考虑。事实上,考前一个月四周时间,每周的安排也不尽相同。
4,热情指导,注重服务
考前一个月,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服务也应跟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早自习、午间、晚自习等时间下班答疑,白天上课完后最好就在办公室,以备学生课间询问。对于希望生工作对象,教师还要主动对他们提供菜单式指导,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其它学科的学习,要注意联系他们的家长和相关学科的教师,力求使导师制工作全面、深入、有效。“抓大放小”,也就是“突出工作重点”,重点针对600分工程,其次是重点线;“为而不为”,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希望生选择最易增分的学科和板块作为重点突击方向。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一定要热情,要始终面带微笑,提倡宽容表扬,慎用批评指责。
二,给学生的建议
1,调整心态,计划合理
最后一个月,不是简单的知识保温时期,它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查漏补缺的关键时期;也是综合模拟最集中,最仿真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总结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三个关键”决定了这一个月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那种认为“大势已去”“木已成舟”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尽管学生这个时候已经学得很累,但也要咬牙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与此同时,学生要正确对待压力,针对自己实际情况拿出这一个月的自学计划。
2,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对历年高考试卷分析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不少高考题就是对课本原题的变型、改造及综合,因此,最后一个月必须要回归课本。借助课本落实双基,借助课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借助课本实现查漏补缺。对课本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与归纳,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延伸与联系,重视教材中基本知识的记忆,重要定理的叙述与证明,重要实验的操作,等等。阅读《考试说明》和《试题分析》,确保没有知识盲点,回归基础,回归近年高考试题,把握通性通法,重视新教材中新增内容,重视课本中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和考查以及课本中阅读材料的内容,等等。
依据错题集和《学科复习亟待扫除障碍自查表》,确定查漏补缺的重点。
3,科学作息,预防伤病
最后一个月要特别注意科学作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打疲劳战;要注意劳逸结合,通过参加一些适当的文体活动,保证体力充沛和大脑清晰;防止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或其它意外事故而使身体受到伤害;预防感冒、食物中毒等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补充,但不要刻意加强营养而大幅调整原有的饮食习惯。
4,坚持做题,保持手感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考前一个月要坚持做题,即使是临近高考,训练量可以减少,也不能只看不做。
5,注意技巧,保证规范
高考要考出最佳成绩,必须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如正确填涂答题卡;在规定的答题区答题;书写工整;答出步骤;先易后难;能答多少就答多少;只管得分,综合考试不管学科顺序,单科试卷不管题号顺序,先做易完成、易得分的题;等等。要提高应试技巧,就需要将练习当做高考,于是高考也就成了练习。
三,给家长的建议
1,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考前一个月,家庭应以考生为中心。家长不要在家里安排成人聚会,包括组织亲友在家里打麻将;要特别注意家庭和睦,不要发生争吵事件。
2,改善饮食结构条件
按照我们现有的生活水平,多数孩子通过饮食保证营养是不成问题的,关键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均衡饮食才是最优营养。学生考前刻意增加营养甚至进补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营养摄取和知识学习是一样,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且身体对饮食习惯的适应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不主张考前刻意加强营养而大幅调整原有的饮食习惯。可以根据天气状况、孩子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微调还是必要而有益的。
对于市场上各种标榜着提神醒脑的产品,家长选择时更要慎重。不要期待那些东西会产生“特异功能”。即使确实需要服用某些产品,也要做到适可而止,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3,关注情绪善于倾听
考前学生因为压力大、情绪紧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家长要注意帮助其缓解。首先,家长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带给孩子。第二,家长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压力;
第三,对孩子不要过分监督;第四,要避免“只言教不身教”;第五,避免只关心孩子身体,不关心孩子心理,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应当及时联系教师;第六,多充当孩子的倾听者,对孩子的意见多以微笑、点头或肯定回应;第七,可以对孩子进行观察,多给孩子选择;第八,和孩子之间要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鼓励的关系。“大耳朵、大眼睛、小嘴巴”是对此时家长的基本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