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案

(2008-10-28 08:56:39)
标签:

高中语文教案

分类: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高中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刘绍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

1、问答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

2、讨论法。(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读〈伊索寓言〉》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钱钟书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作家柯灵曾评论这个集子:“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课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伊索寓言》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有很大影响。

1、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其尊翁基博先生是颇有成就的国学家。钱钟书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钱钟书是本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2、关于《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敌人的武器。

3、逆向求异思维

顺向思维,是在前人的认识或在一般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向前一步而求新、求深;逆向求异则完全不同,它不走常规之路,不落俗,而是从题目着眼,或从一般人所已了解的观点、说法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背道而驰”地去确立主题,以表达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

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①反义思考:这里的义是指作文题的某些词语的意思。作文题仅依字面之义,作文难免平庸,如在关键字眼前加上“不”“没有”“未必”等词,或可大放异彩。

②反意存真:这是一种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立意方法。有些旧传统、旧观念还在影响我们,这些旧的意识决定人们的行为规范,当然难免“不合时宜”,故而可以向一些传统观念挑战。

③一事多解:有些事物、事理,从一个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如换一个角度看,也同样有教育意义。

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要注意求“异”不能过了头,要经得起推敲,正确区分精华和糟粕。

二、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本文也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认为“成人”可读《伊索寓言》,暗含对现代人的嘲讽和不满。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的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认为儿童不宜看《伊索寓言》,暗含对现代人的更加不满。

理解10个例子:

三、教材图解

两类人、两种关系——“成人”可读

九个寓言故事: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讽刺现实中人

蝙蝠的故事

刺善变者

随机应变,处处“与众不同”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寓言——儿童不宜看

示例:

1.蝙蝠会飞却是哺乳动物,没有美丽的羽毛,昼伏夜出,说是鸟类,不会被接受;虽然是哺乳动物,却靠鼓动肉翅,到处乱窜,形象猥琐,也不会被兽类接受。它以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实际上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2、促织夏天只顾唱歌,不去劳动,没有积蓄,冬天来了,冻饿而死,咎由自取;蚂蚁埋头劳作,积蓄充足,安然过冬,辛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社会现实是辛勤劳作的难免受冻挨饿,而只管唱歌的却可获得天文数字的报酬。

3、狗失掉了它嘴里衔着的肉是因为它的贪欲。现实社会里,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剥削者,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窃钩者诛,窍国者侯”,相信贪婪必然会受到惩罚,就会丧失对巧取豪夺者善于伪装的警觉。

4、只望高处,不管脚下,是失足掉到井里的原因,引出的教训是要注意下情,不了解下情就会犯错误。现实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注意下情,固然重要,但是上边不喜欢你,左右的人给你下绊儿,一样可以毁掉一个人。以为顾了“脚下”,就可以安然无恙,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5、别人的肉贴不到自己身上,别人的羽毛装扮不了自己: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在现实社会中,借鸡下蛋的有,借钱经商的有,披假发,做隆胸,招摇过市的更是比比皆是。一切都求本色,绝对不做包装,实在是很难推销自己的,这是以善良的愿望,宣传保守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说,千万不要相信伪装一定会被剥去,也许那位大声疾呼要剥去别人伪装的人,自己就戴着假面具。

6、母蛙要和牛比大。中国有成语“夜郎自大”,夜郎自大只是无知,不会有生命危险,母蛙吹爆了肚皮,可就一命呜呼了。现实生活中,吹牛不上税,不少靠自吹自擂或相互吹捧混迹于社会的人,生活得很自在。如果轻信吹牛者一定会原形毕露、身败名裂,那就会看不清那些声名显赫而名实不副的“大人物”的实质。

7、老婆子要让鸡每天下两个蛋,多下饲料,结果是鸡喂得太肥,一个蛋也不下了。想让鸡多下蛋,无可厚非,错在方法不对。事业上知足常乐,只会消磨人上进的锐气,永不满足并非贪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正确的方法,发财致富,财源滚滚,多多益善。

8、现代的狐狸是越来越狡猾了,如果你相信说葡萄酸的人一定是没有得到葡萄的人,那就大上其当了。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说葡萄酸的人,可能已经得到葡萄,现在他贬低葡萄,正是为了保住他已到手的葡萄。

9、狼怕受到小的伤害失去了大的利益,它不懂得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的道理。驴似乎很聪明,轻易就骗了狼,逃脱了被吃的厄运。现实社会中,恶狼似的坏人哪里会这样愚蠢,他们会先取其利,后除其弊,当弱者使用小伎俩保护自己的时候,多半早已落入了坏人的魔掌中。

10、乌鸦喜人奉承,狐狸投其所好,骗去它嘴里的肉。也许有人会羡慕狐狸,但更多的人会得到提醒,不要上善于拍马奉承的当。问题在于狐狸的骗术太简单,今天已难售其奸。随着社会的进步,骗子的手法也愈来愈高明,愈来愈狡猾,不提防他们会手法翻新,就难免会上当吃亏。

小结:喻有两柄,寓旨多边,“指同而旨则异”,一个寓言故事,从不同处着眼,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启发。一则寓言故事,创作者主观意图为“一柄”,本文作者拿来和与之相反相违的另“一柄”相对照。“两柄”之间怎样相反相成,矛盾统一,大家的发言,联系现实,很好地揭示了“两柄”之间的这种联系,证明大家已经懂得了“取象不二,寓旨多边”的道理。

四、疑难词句辨析:

1、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起冲突。

“小孩子”暂时还不能对“大人”的利益构成威胁,而“小孩子”则直接威胁到了“大孩子”的利益。这是生活经验,具有普遍意义。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小孩子讨大人喜欢一样。两类关系中,重点讲大人和小孩子的关系。大孩子和小孩子的那种关系是用来作比较的,有比较才能说清,大人喜欢小孩子含有卖老的成分,增添尊严而又不会吃亏。目的是用来作比喻,说明现代人为何思慕古代。

2、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前一句说“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接着就对“卖老”这一点申述理由,正因为相信现代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这话是讽刺看问题片面的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坏人越来越狡猾,手段越来越高明。不对现实作一分为二的观察,只看到光明的进步,没有看到黑暗的“进步”,这样的人难免会吃亏。

3、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

列举的“三重安慰”都是讽刺。所谓“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狡猾;所谓“进化进程”,实际上是和古代比,现代的坏人越来越狡猾了;所谓“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三重安慰”是读《伊索寓言》引起的,这就引出了对《伊索寓言》好多“浅薄的见解”的“纠正”。

4、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

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他们使用不同的骄傲资本,精神上永远是得胜者。

5、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促织比做诗人,蚂蚁比做坐看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促织死了,成为蚂蚁的食物。诗人在贫病中去世了,许多人“吃”上他,甚至靠他而成名成家。原来是讽刺促织的寓言,现在用来讽刺蚂蚁——别人生前有难不肯帮助,死后却借助他而生财的人。

6、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照镜子就是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反省自己,改正错误。那些不接受批评的人,你批评他,给他照照镜子,只会引起他的报复,无理取闹,反咬一口。

7、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降职、撤职。“上”“下”指的是地位上下,官职高低。一心走上层路线,失足落了井,但并未吸取教训,还是一心想着往上爬。

8、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这种“方法”指的是乌鸦没毛了,“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也就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允许别人拥有。生活中这样的人,人称“削尖派”。你比我强我就打击你,我活得不自在,别人就不用想活得痛快。

9、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

明明是缺陷,偏偏说成是长处。对自己是精神胜利,对别人是阿谀奉承。正因为什么坏事都能说成好事,所以是非混淆,黑白颠倒,好人不香,坏人不臭。

10、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自己拥有的,就是好的,不肯自责,不会相让。这样,双方冲突争执就不可避免,当然难以相安无事。

11、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这句话并非讽刺胖子。“大胖子”借指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的巨商大贾、达官贵人。人越有钱越财迷,这些人无论胖瘦全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12、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吃到了甜头,想要独占,保护既得利益,办法之一是“诉苦经”。讽刺那些得了便宜,怕别人染指,大放烟幕弹的人;另一方面也是讽刺那些别人吃到甜头,自己也要分一杯羹的人,对付他们的办法是把甜头说成苦头,那些人是不肯为别人分担“苦头”的。

13、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庸医杀人,屡见不鲜。更有些“医生”,研究的就是杀人的方法。德日法西斯阵营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医生”。另外,那些戴着伪善面具害人的人,也可视为这样的“医生”。

14、我是相信进步的人。

这里的“进步”指世事比古代复杂。伴随着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头脑简单就要吃亏。读寓言把单纯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所以“我认为寓言要不得”。

15、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讽刺那些贪天之功而以救世主自居的政治狂人。这种人像那只靠依附车轴前进的苍蝇,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五、动物寓意:

 

阅读方法:    现代看古代大人待小孩

普遍经验

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

蝙蝠   影射无德无行者

蚂蚁   影射发死人财者

狗     影射亡自尊大者

乌鸦   影射嫉贤妒能者

田蛙   影射自以为是者

田鸡   影射爱财吝啬者

狐狸   影射贪心不足者

 

 

 

归纳主旨:    儿童不宜阅读伊索寓言

深刻感悟

联类引申

 

 

  六、立题立意: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人事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

七、写作特色

(1)作者对九个寓言作眉批式的翻案。所谓“翻案”就是一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式。

(2)幽默风趣。

(3)类比联想的推理、新颖脱俗的逻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围魏救赵
后一篇:五胡乱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