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小学懵懵懂懂度过,初中过得比较从容,到了高三才算学习比较紧张,但还有空闲去读些闲书,最终依靠学习方法有些特色顺利考入名校。而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八十年代的陈年旧事了,时代不同了!现在初二的学习强度已经可以比肩我当年的高三了,作业、卷子写到十一点是寻常事,一般的孩子能够好好完成作业就不错了,哪有充足的时间再去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动力?
但是我说这些,并不是在抱怨教育体制——那是在做无用功,需要做的是清醒地面对现实,寻找应对之策。
感谢上天,在紧张的中学生活之前,还给孩子留了小学的六年时间,可以从从容容地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对学习真正重要的东西。
一、视野可以宽一些
六年的时间足够长,不着急,可以慢慢来。中学的知识与小学虽然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小学考99分还是80分,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家长大可不必太关注分数,可以把视野放宽一些,注意其他一些对学习同样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兴趣、习惯、阅读、心理、上进心、信心等。这些东西,看似与学习不直接相关,但是却对孩子一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却不是这样,从一年级开始就盯着孩子考得很好,作业做得很好,平常的听写、口算、作文都要好,而忽略或损害了其他那些与学习也相关的方面。
重视学习是对的,但是眼睛不能只盯着与学习直接相关的事情。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最近我咨询了八九个这样的案例,小学时只知道严格要求,作业、考试要好,不讲究方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结果有的到了五六年级很反感作业,有的到了初中厌学,到了高中有的性格孤僻、有的走上歪路,有的考上硕士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最终都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此时找我咨询,家长十分后悔当初的严格要求,后悔当初视野的狭窄,但是性格、习惯、心理、爱好已经基本形成,此时再改变就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了。
一位妈妈说:看你的博客受益非浅,可惜晚了点,要是在儿子小学5、6年级那时就按你博客里说的那样去引导他,可能今天就会好很多。这几年,孩子不断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却不会引导和沟通,自己痛苦万分,孩子也一路跌跌撞撞的。我自己事业成功,为人又好,可是对孩子的教育却失败极了,也许就是爱子心切,反而害了他。内疚,反省,总结,痛定思痛!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9EN00SIGG.gif
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说的是在事情发展的初期是容易掌控的。如果小学一开始就有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法,力求使孩子爱学习、有一个好的心理、性格,这会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如果开始选择了不合理的方法,问题已经形成,那么后期改变就困难多了,此时对学习的影响想挽回会困难得多。
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用广阔全面的视野来考虑孩子的学习,而不是紧盯着孩子的作业、成绩,而损害了兴趣、习惯、心理等方面。
二、一个例子
找我咨询的一位妈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很用心。但是以前眼睛只盯着学校要求的学习,而对其他的方面考虑较少。比如孩子学习珠心算虽然拿了大奖,却是在威逼利诱之下完成的;过于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额外增加的作业多,导致坏了胃口而对学习兴趣不大;孩子学习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常用发飙,怒吼,甚至于打骂来解决;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得很着急,结果五年级的孩子认为是为妈妈而学习的.......
这位妈妈现在觉醒了,看了很多书,包括尹老师的书和我的博客,所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逐渐意识到成绩保持中上游就可以了,应该注重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也不打骂孩子了,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业。但是以前不合理的思维体系已经形成,在许多方面做得不合理还浑然不觉。比如想着放手,但还和孩子待在一个屋子里,假装自己在看书,实际是在给孩子在施压,搞得孩子说心情不好;虽然不打骂孩子了,但是心态不平和、很急,脸上也难以表现得淡定,所以让孩子还是觉得学习是妈妈的事情.......
我还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什么是重要的没有想清楚。这个孩子非常喜欢阅读,会超过原来约定的时间,其实这是很值得鼓励的,但是她认为没有按约定时间写作业,会想到罚孩子这天不准阅读
;孩子看《马小跳》很有感触,读后感一口气写了七八页,写到十点多,她心里却着急,怕影响了孩子第二天的学习;老师规定读课文二十分钟,妈妈很重视这个,要求孩子一分钟不能少,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喜欢阅读其实比读课文的效果还要好;孩子上进心不错,也很爱阅读,这些优点没重视,却整天为孩子作业完成得不理想,数学考试只考了78分而忧愁,以至于担心孩子是不是无可救药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9EN00SIGG.gif......
学习其实涉及很多事情,在小学阶段,学校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考试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帮助发现问题的一个工具;作业也只是老师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一个手段,也不必把它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可以灵活一些。所以,视野放宽一点,不把眼睛只盯着学校的学习,同时考虑兴趣、习惯、阅读、心理、上进心、信心等,都加以培养,这样,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好处,孩子也会有更长远发展的动力!
小学的学习慢就是快:
昨天一位妈妈来咨询,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为此事压力很大,妈妈自己也着急、焦虑,几天都睡不好觉。我说,要具体分析是学习的原因还是考试发挥的问题——这是我做中学生学习成绩问题咨询时,常常用来分析的角度。后来妈妈接着说:刚开始还能考双百,现在有时会考良......我赶紧问:几年级了?答:一年级。我真晕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6EN00SIGG.gif,一年级孩子和妈妈就为考试成绩如此担忧?妈妈接着说:学奥数,老师说孩子的理解力不好,我很焦虑,这怎么办?(更晕了,一年级就学奥数.......)开始成绩考得不错,所以我就期望较高,后来成绩不理想就很难受。孩子看到同桌考了一百分,直接就哭了。
叹!
有句老话儿:欲速则不达。道理不需要我啰嗦了,谁都明白。可到了孩子学习的事情上又犯糊涂。这个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妈妈心态不好,试想,妈妈对学习成绩就是一个焦虑的态度,就是一个很急的表情,整天在一起耳濡目染,孩子想淡定,也很难啊。
小学的学习,我秉持的一个理念就是:慢就是快!
一、小学,可以考得一般
我在小学的学习,什么是重要的,提出了一个观点:六年的时间足够长,不着急,可以慢慢来。中学的知识与小学虽然有一定的连贯性,但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小学考99分还是80分,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家长大可不必太关注分数,可以把视野放宽一些,注意其他一些对学习同样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兴趣、习惯、阅读、心理、上进心、信心等。这些东西,看似与学习不直接相关,但是却对孩子一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
尹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出,不考一百分。我觉得这个要求对不少家长来说,也有点儿太高了。我的理念是,慢慢来,可以考得一般,可以保持中游水平。在小学阶段,分数当然也是比较重要,但是不要被它左右——这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在小学这并不脱离现实。
但是,并不是说不去努力争取上游,只是不必着急,慢慢来。我们可以接受孩子暂时成绩一般的结果,从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阅读、心理、上进心、信心等入手培养孩子,着眼长远,不为一时的成绩而动摇。这样坚持下来,即使一二年级成绩一般,三四年级也会后发制人,变得好起来;小学即使成绩一般,也会厚积薄发,在初中爆发。——短期行为、着急的家长太多了,做傻事的家长太多了,能采取这种理性策略的是少数,所以,只要坚持按照这种符合成长规律的思路去培养孩子,最终学习好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我有两个朋友,两家的孩子现在上初中了,他们就是按照这种方法培养孩子。这两个孩子因为上学前没去学识字、算数,一二年级一直处于中游,也需要家长辅导。但是因为爱上了阅读,习惯、兴趣、心理都好,三年级开始发力,学习逐渐就不需要家长辅导了,到了五六年级已经成为重点小学前十名的选手了。上了初中,也是名列班级前茅。——按照成长的规律来,慢就是快!
二、小学成绩一般也有好处
这位妈妈很着急,一年级开始时考双百,就觉得很好;考得不理想就认为孩子前途糟糕。她很怕考得不好,觉得这预示着孩子学习就不行了。其实一二年级学习成绩如何,与基础有很大的关系,上学之前识字多,口算练得多,成绩自然没有问题;而基础一般,学得自然吃力、费劲。而且知识一共就那么多,只要学习一般,掌握程度差别不大。成绩好的不代表将来就好,学习一般的也不代表将来就一般,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有人担心是否孩子学习一般就没有信心了。信心在于家长的引导,只要多鼓励、多理解,一般没有问题。开始起点低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感受逐渐进步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且曾经学习一般过,即使以后学习好了,成绩有波动的时候也更能接受——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爸爸虽然是位农民,但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说我是块“大学”料子,小学四年级前我的学习很一般,所以很多人就嘲笑我这块“大学”料子。不过爸爸培养了我爱读书的习惯,几近于痴迷。后来我学习越来越优秀,成绩自然也有波动的时候,但是小学的经历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天生就是个好学生,成绩波动有一些主客观的原因,所以很容易接受,没有受过大的影响。而且我有了后发制人的经验,就很有信心,不着急。
而那些一直学习好的孩子,反倒可能以为自己天生该学习好,成绩稍差一点压力就大了,会觉得是个挫折,甚至受到打击,如果成绩以后变成一般可能无法接受,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其实,一二年级学得好的孩子,三四年级后变得差了的不少;小学学得好,初中变得差的也很多......我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例子见得多了。
当然,我也不是提倡小学学习要故意一般,只是对成绩要顺其自然。如果注重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也可以没有负面的影响,所以也可以大胆地为此而高兴。如果暂时成绩一般,也没有关系,我们老老实实按照成长、学习的规律来,会逐渐好起来的。
三、知晓孩子能力的现状,慢慢来,量力而行
很多家长很着急。
问:一年级孩子不爱自主阅读怎么办?
答: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字都不认识多少,怎么有能力自主阅读呢?觉得费劲,自然不爱了。
一年级,孩子做应用题费劲,妈妈很急,认为理解力不行,其实这是自然的,阅读功夫还没到,题目就难以理解好,理解力自然显得一般了。理解力随着阅读的增多会逐渐进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年级,老师布置写话作业,字只会写一二百个,妈妈还着急地要求孩子写出水平来,这就不是量力而行,而是违背了学习的规律。
四、改变也要慢慢来
如果上学伊始,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开端,比如不爱学习,不好好听讲,不爱做作业或者磨蹭,这不要紧,慢慢按照合理的方法改变孩子,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允许孩子慢慢进步,不要急着盼望着孩子在几天内彻底改变——至少我也做不到,我使女儿做作业从不专心改变为专心,也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最初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学习很有问题,到了三四年级,或者初中、高中时才幡然醒悟,找到了合理的教育方法。此时更不能着急,因为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好习惯,改变要花更多时间,所以,只能慢慢等待孩子改变,用你的耐心,静待花开。有了合理的方法,孩子会慢慢进步的,希望总是有的。
知晓孩子能力发展的正常规律,顺乎学习、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虽然看似慢一点,实际是快的。
教孩子,管时间!
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磨磨蹭蹭、慢慢吞吞的时,一个个都成了缺乏耐心与方法的急性子。家长们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光靠发火,缺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不行的。
原因:孩子为什么没有时间观念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孩子在画画或写字时,无奈地在纸上乱涂乱画,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而爸爸妈妈则在一旁不断地催促,并开始责备孩子。接着,孩子在责骂声中,画画、写字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干脆玩起了纸笔游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原因1:我对这个活动没有兴趣
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并对孩子的兴趣点不关注,因而常常让孩子做一些他没兴趣的事情。时间一长,为了应付父母,孩子就养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原因2:我不知道什么是浪费时间
有些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生活细节的培养。时间是什么、如何珍惜时间等等,孩子并没有概念。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原因3:我不想做,可是我不做,妈妈要打我的,所以我就慢慢做
有些父母比较专制,不尊重孩子,而且教育方式较粗暴,孩子在威胁下,不得不选择服从。因为孩子是被迫接受,所以往往通过拖延时间来反抗。
测试:测测孩子的时间指数
测试孩子的时间指数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种方式:时间测试游戏
和孩子做一个时间测试游戏,当喊开始后计时,让孩子自己计时,如他觉得到1分钟了就喊停,看看孩子对1分钟的感觉是否精确。
第二种方式:预估完成时间
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先让孩子预估完成的时间,然后给他计时,等他做完之后,看看是否与他预估的时间相仿。
【结果分析】
将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误差的时间在10%以内,说明孩子对时间的把握度很高,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依赖大人的指令行事;误差时间超过20%,说明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很模糊,不清楚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能做些什么事情,也不清楚自己做事的效率;误差时间超过50%,说明孩子根本没有时间的感觉,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计算时间,更不知道该如何支配,时间指数极低。
案例:没有时间感的孩子
即使在同样的黄金时间里学习,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高效利用,而有的孩子一直没闲着,可到最后却连作业也没完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大多是因为孩子的时间感觉不够以及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
案例1:记不住具体几点
按大家的话来说,茜茜是个糊涂的孩子。爸爸妈妈则说,茜茜脑子里的那块表停了,否则她怎么会弄不清时间呢?茜茜写作业慢,而且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性很强,因为每次写作业时几点钟该做什么,一定要爸爸妈妈时不时地叮嘱她。爸爸妈妈担心在家里有人提醒她,那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呢?除了写作业,在学校茜茜也总犯糊涂,她是班里的迟到大王,甚至有一回考试她也迟到了。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家里只有她时她接了一个电话,等爸爸妈妈回来后问她大概几点打来的,她是肯定记不起来的。
原因分析:茜茜的问题在于她缺乏对时间点的认知,即老是记不住具体的时间。孩子对时间点的感觉其实是要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的,孩子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认识钟表。有些家长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会教孩子认时钟,让他自己记时间,比如孩子八点半要吃早饭、十点整要玩游戏等。而很多家长则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吃饭的时候就去叫孩子,该睡觉了就把孩子的床铺好……这样孩子对时间的感觉就会很模糊:反正我该做什么事的时候都有爸爸妈妈提醒我,不用我自己看时钟记时间。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孩子对时间点的感觉缺失。
案例2:做事没有先后顺序
毛毛写作业从来没有一个先后顺序,今天他先做语文,再做数学;明天他则先抓起英语书读了一通,再去看语文。人家都是先复习再写作业,他却是先写作业,因为没有复习他有很多题不太会做,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完成后他却开始复习。
平时他做事情也是这么混乱,有一次老师让他管理早自习,他可高兴了,可是没有多久老师就把他撤了。原来他有时候让同学们先听英语,再给同学听写,最后读语文;可有时候他先给同学听写英语单词,再读语文,最后才读英语。同学们反映他想起什么做什么,把大家弄糊涂了。
原因分析:很多孩子学习时没有先后顺序,总是抓到什么就做什么,毛毛就是这样的孩子。其实这也和家长的教育有关。凡事有序,首先就要在生活中先有规律。孩子从刚出生时就要培养他生活的规律性,包括定时吃饭、定时大小便、定时玩耍等。有些家长不注意,孩子饿了就给他吃,尿床了才想起来给她换尿布……这样孩子长大了不仅在学习上会出现毛毛那样的问题,在生活中也是特别不规律,这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要孩子形成有序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
案例3:分不清时间长短
晓风写作业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明明规定他1小时完成数学作业,可他花了2小时,妈妈说他做得太慢,可他委屈地说,我以为自己才用了1小时呢。要么就是妈妈让他读半小时的英语,还不到15分钟就不读了,妈妈问她为什么停下俩,她说半小时到了呀。考试的时候他常常不能把握好时间,有时是时间不够用,老师让他下次抓紧时间,那么下次他肯定是提前交卷,结果错了很多题。
生活中也一样,今年寒假时他才去奶奶家玩过,别人问他,他却说:“我好几年没去奶奶家了。”奶奶出去买东西,让晓风10分钟后去把煤气灶关上,可等妈妈回来发现菜都烧糊了。妈妈责备晓风,可晓风说10分钟怎么这么快?
原因分析:对一段时间长短的感觉,叫作时距感,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感知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它。它包括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时间评估,即完成一项工作用了多长时间;对正在进行的事情进行时间判断,做这个工作总共需要多长时间,现在已经用了多长时间;对将来的事情进行时间估计,预计完成这个工作将会用多长时间。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知道过去花了多长时间,才能判断和把握现在的时间,也才能预测将来要多少时间。
如果孩子倾向于把事情完成的时间估计得比实际长,就像他本来花了半小时写数学作业,他却以为是1小时,这时她就会着急,也就不会认真答题了。而如果他倾向于把一件事情的时间估计短,就像晓风读了15分钟的英语就以为到半小时了,就不会有紧迫感。这在孩子考试时会有很大的影响。
【编者按】
时间管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不不要以为时间花的越多就一定越好,学好也休息好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家长不应只是监督孩子学习,更要教孩子在学习中进行时间管理,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更好,也更轻松。
分析:让孩子在黄金时间学习
静静的爸爸妈妈很是苦恼,因为静静的成绩不好。为了女儿的学习,全家都处于战备状态,整天愁眉苦脸。
为了提高静静的成绩,爸爸妈妈只有增加她的学习时间,而且两个人晚上一下班什么都不干,专门陪孩子写作业。静静不是不听话,爸爸妈妈让她不要看动画片了,去写作业,他就默默地关上电视;早上天还蒙蒙亮,妈妈就让静静起床读课文,晶晶虽然眼皮还耷拉着,也挣扎着起来了;晚上爸爸说作业不完成就不能睡觉,晶晶也没有吭一声。可是静静动作实在太慢,不管干什么都磨磨蹭蹭,整天就像在梦中一样,没有哪天不是折腾到很晚才睡觉的。为这,静静没少挨骂。爸爸妈妈也心疼孩子,看着女儿整天睡眠不足的脸,他们也不忍心。可是有色和那么办法呢?
为什么花了时间没收获
自从生物中被发现以后,人们开始把它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在黄金时段工作,在低潮阶段休息,这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在学习的高潮时,孩子的思维、记忆、想象力等都处于顶峰,这个时候学习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在孩子低潮的时候强迫她学习,只会吃力不讨好。这么看来时间还真是不一样的,为什恶魔静静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成绩总是提不高,就在于她的爸爸妈妈忽视了生物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