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数字电影《民主教授费孝通》日前在江苏吴江举行开机仪式。该片预计11月上映。
吴江也已启动“重走费老路”的大型新闻行动,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这次新闻行动将遍及费老的吴江第二故乡庙港开弦弓村(江村)、广西大瑶山、云南三村(禄村、易村、玉村)、甘肃定西、浙江温州,还有北京、上海等地,走访有关的当事人、知情人和研究者,把费老志在富民的博大情怀和真知灼见奉献给读者。
今天我将费老在广西大瑶山的故事讲给我的博友们听,以纪念故乡人民的儿子费孝通诞辰100周年。

遗爱大瑶山
1935年夏费孝通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
并取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当时有个规定,出国留学前必须先做一年的实地调查工作。费孝通听从恩师史禄国教授的建议,
接受了广西省政府的请求,
到大瑶山做调查研究工作。
燕京大学吴文藻教授有位得意女弟子王同惠也执意要去。吴老师考虑到大瑶山艰苦的生活环境,
况且男女同行生活上不方便,
力劝王同惠放弃。王同惠大胆地告诉老师她与费孝通的恋爱关系,
要求在行前与费孝通结婚。
不要认为费孝通与王同惠的恋爱一定非常浪漫,其实不然。最初他们二人在燕京大学一次辩论会上因意见相左,
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过后,
费孝通却喜欢上她的勤奋与执着。那时候,
校庆日师生之间有互赠礼品的习惯。费孝通在燕京大学校庆日那天送给了王同惠一本书。同惠看了书中内容,
接受了费孝通的观点,同时也被他的钻研精神与广博的学识所吸引,
暗暗地爱上了他。当时燕京大学女生宿舍不允许男生进入的,
费孝通就在门外面等王同惠出来。有时他们在校园里散步,
有时候王同惠到费孝通的住处谈心。有共同的爱好,又相互欣赏,他们走到了一起,感情的浓度以日俱增。在费孝通生日那天,王同惠回赠了一件礼物。费孝通打开封皮,赫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王同惠的玉照。他顿时心花怒放。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是一件定情之物啊!

费孝通与王同惠为了能够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
分别征得了父母的同意。1935年夏,他们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把大瑶山学术研究之行当作他们的蜜月之旅。
9月,
费孝通夫妇从上海出发,
先乘轮船,
经海上到达香港。后从陆路来到广西南宁。又从南宁辗转来到大瑶山山脚下一个名叫“象”的地方。开始时,费孝通夫妇俩还有滑竿乘坐,后来进入了原始森林,
只能靠双脚走路了。有的地方连路也没有,
手足并用才能爬上去。路上还有毒蛇野兽和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在等着他们。好在夫妇俩年纪轻,
精力充沛,
又是新婚蜜月,
又有满腔的报国热情。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到达上陈村。按照瑶族人的风俗,
外族夫妇来作客不允许同居一室的。
费孝通安慰王同惠:“真情若是长久时,
又区在朝朝暮暮!
”夫妇俩在瑶寨过上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瑶山的艰苦生活对于费孝通夫妇来说是不曾想得到的。这里的食物极端缺乏,
红薯是唯一的主食。王同惠吃不惯,
费孝通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他劝同惠多吃点,
并且为他剥去薯皮。有时候吃鸡,
王同惠知道费孝通爱吃油肉,
便把所有的鸡肉块上的鸡皮夹下来给费孝通吃。他们就是这样相互关怀,相互鼓励,相互支撑,克服了无数困难,坚持调查工作。夫妻俩整日整日爬山涉水,走村串户给谣族同胞进行体质测量,收集各种材料,
进行人类学的研究。一个月过去了,
他们的收获很大。夫妻俩的心情还是很高兴的。瑶胞们看到这对恩爱夫妻吃苦耐劳,平易近人,人人欢喜他们,经常邀请他们到瑶家做客。
上陈村的调查工作结束了,
夫妻俩又准备去下一个瑶寨罗村。去罗寨的这段山路极为崎岖,
草深林密。两名瑶胞兄弟在他们的前头开路,
费孝通夫妇艰难地在后面攀登,
爬了半天,
已经精疲力尽了。攀上一个高坡后,
王同惠实在走不动了,他们便停下来,
王同惠靠在费孝通的身上休息了一下。当他们想继续赶路的时候,
发现两个向导不知去向。还好,
向导开路的痕迹还在,
只要照着痕迹走就不会迷失方向了。又走了一段路后,
天色渐渐暗了,
费孝通与王同惠两人不免心慌起来。山间夜雾开始在山林中四处弥漫,偶然听到一两声野兽的叫声,费孝通拉着妻子的手急促地向前赶路。忽然,费孝通发现前面有间简易的棚子,
有个象门框的洞。他告诉妻子在外面等一等,
自己先去看一看里面能不能住人。费孝通一跨进门,脚下软绵绵的,
人不由自主地跌了下去,
紧接着“房”顶塌了下来,
轰隆轰隆的声响中许多大石块重重地砸在费孝通的身上,
痛得他大叫起来。原来这瑶民捕捉老虎用的陷阱。王同惠赶快跑过去拉他,
怎么也拉不动,
只见费孝通身上压着许多大石头,
她艰难地把石头一块块搬开,
终于把他一点点地拉出了陷阱。这时候天已经黑了,
四周非常安静,
只有费孝通那痛苦的呻吟声,王同惠心里急啊!她安慰了费孝通几句就要去找人来救他。费孝通告诉她瑶民都居住在溪边,
沿山下的小溪走一定能遇到人家的。王同惠又安慰了几句就下了山。
第二天,
天己大亮,费孝通却不见王同惠回来,心里很着急。他伤得很重,
腰部、臀部、大腿砸伤了,
无法行走。他强忍着剧痛慢慢地爬下山去。当他看到山脚下有只水牛在吃草,
他想牛主人一定会找它的,
等牛主人来了就好了。一直等到下午,
费孝通才看见一位瑶族妇女来了。由于言语不通,
那妇女看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人,
吓得跑回了村。她叫来了几个男人把他救到村寨里。瑶族头人为他初步包扎了伤口。费孝通急忙问:“你们见到了王同惠没有?”大家都说没看见。
王同惠到哪里去了?瑶寨的男男女女都出去找,找了一天一无所获。连续找了六天仍没有找到。夜里费孝通做了个梦:在一个美丽的瀑布旁,他见到了自巳心爱的妻子……
早晨,
他把自已的梦告诉了瑶寨头人。头人叫来了全村十六岁以上的成年人来到小溪边。他们分成四组分头在小溪两岸上上下下寻找。中午过后,在悬崖旁的山涧边找到了王同惠的遗体。王同惠与费孝通短暂的结合只有108天!
费孝通看到爱妻的遗体后悲痛欲绝。
后来王同惠的遗体安葬在梧州市的白鹤山上。费孝通亲笔为爱妻坟墓写了墓碑和碑文:
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只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

广西省政府派人将费孝通接到南宁医治,
后来又转送到上海。费孝通出院后回吴江松陵养伤。姐姐费达生来看望他,告诉他自己正在开弦弓推广蚕桑改良和缫丝新技术,
建议弟弟到开弦弓养伤,
一方面姐姐有时间照顾他,
弟弟身体条件许可时可以作些实地访问,考察农村经济。从此费孝通与开弦弓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年秋天,
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离开上海赴英国留学。第三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这篇论文后来在英国伦敦出版,
书名《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在书的卷首深情地写道:
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