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顾老师自留地
顾老师自留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4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农村学校有效管理的策略

(2019-04-14 15:59:52)
标签:

文化

分类: 教育论文


论农村学校有效管理的策略

顾建德

 

【摘要】  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渐好转,然而许多学校在管理上却仍然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有管理理念的问题、管理制度的问题、管理方法的问题和学校文化的问题。要提高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就要在塑造全新的现代管理理念、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创新学校管理方法和打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农村学校    有效管理    策略

 

  

近年来,随着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教育经费的不断加大投入,农村学校在办学硬件条件上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诸多原因,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不良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没有良好的教育管理,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深入剖析影响农村学校有效管理的原因,寻求全面提升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农村学校管理低效的表现和原因

 农村学校的管理低效有多种不同表现,也由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所造成,主要有:

(一)管理理念陈旧。     

教育要发展,理念必先行,没有现代化的办学和管理理念,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教育。然而在事实上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育主管部门过分关注分数升学率,将学校蜕变为工厂,让教师成为操作工,学生成为等待加工的模具工学模式的泛滥使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注意力聚焦于技术与操作,有的学校领导就说:不要讲太多理论,请告诉我怎么做。置操作背后的理念与思想于不顾,致使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很多农村学校变成了形式主义,启发式变成了满堂问、活动课变成了放羊式的又活又动、研究课变成了做秀等等。同时,由于受功利主义和喧嚣社会氛围的影响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不少农村学校没有打造起良好的学习型组织,书香气息淡薄,管理者没有学习的习惯,因而没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对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茫然无知,对新时期教育的政策要求一知半解,对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了解不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凭经验管理,凭上级指挥和个人感觉做事。当新的理念和要求不为管理者所掌握和内化,要保证学校管理的有效实施,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好的学校制度,是一所学校依法办学,实行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保证,它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内部及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不少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表现出严重的人治色彩。有的学校虽然有方方面面的制度,但制度建设过程缺少民主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一线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和遵守。制度的内容缺少人文关怀,加重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导致教师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而且程序性、机械性的条文居多,政治色彩、行政色彩浓厚,缺少人文思想的统领,从而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使学校变得像一潭无波的死水,更难以形成学校的特色。此外,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上,管理层次过多,条块内耗较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难以形成合力,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个体之间的不合作和相互冲突时有发生,也影响了管理的有效性。

(三)管理方法不科学。

学校管理是一项涉及环节多,任务繁重而细致的工作,需要讲究管理艺术和方法,实现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才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当前很多农村学校在管理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管理决策不民主。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领导班子很少充分论证,很少认真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也没有形成教师主动、自觉发表见解的氛围,而是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拍板。不仅教师对决策的参与度低,而且校务的公开程度不够,这就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使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离心力拉大,必然不利于有关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实施。其次,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具体表现在对自己部门内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对领导布置的任务不能充分地领会;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甚至采取拖拖拉拉,敷衍应付的态度,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或者在各扫门前雪的情况下,对于领导布置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的工作,不能积极主动配合,协同作战,而是互踢皮球,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缺乏团队精神。再次,管理不能做到严、细、实。管理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同时要在严、细、实上下工夫。有的领导热衷于做表面工作,不能深入下去抓落实;有的领导在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研究,容易跟着感觉走;有的领导不善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不善于和同事交流,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的有效管理。

(四)忽视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结晶。成熟而高雅的学校文化,对于保障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学校,虽然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设备越来越有所改善,但学校的人文厚度并未随着办学条件的变好而有所增长,尤其是深层的精神文化未能建构起来,缺乏师生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统一的办学精神和人文追求。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化来引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师生自觉的去实践一种自由而规范的生活,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换言之,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外在管理,而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提升师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让外在管理和自我管理形成合力。此外,一所学校如果良好的、健康的主流文化不能建构起来,那么不良的、不那么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就会在师生中占有市场,从而与学校管理发生冲突,降低管理的效力,这方面的情况在农村学校也时有所见。因此,强化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实是善莫大焉。

 二、提升农村学校有效管理的综合策略

 只有不断提升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有效性,必须针对前述问题采取综合措施。

(一)高屋建瓴,确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

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管理行为,也产生不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农村学校的发展,须做到理念先行,凭籍先进的理念来确立方向、确立规则、确立价值。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打造学习型组织,普及现代管理知识。农村学校要组织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认真学习现代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知识,丰富管理知识储备,提升对学校管理的驾驭能力。

其次,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来管理学校。依据现代管理思想,设法建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协调一致的育人目标,使管理主客体之间达成共识,变管理中的他律为自律。要增大管理的教育功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健全主体自我管理机制,促使社会角色的完成。要自觉接受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淡化权力性影响力,注重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校长在管理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作用。

(二)建章立制,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

学校管理制度,不仅是约束人、管理人的一种规范,更是认识导向、情感淘冶、文化心理氛围和正确行为模式的指南。它不仅能整合学校组织体系,促进学校运转协调有序,更是传递学校文化信息,塑造学校个性形象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制度的生成要合理合法,制度的合理合法,一方面是指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要获得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是生成的程序要具备正当性,即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一切专制的规定和做法,都不能赋予学校制度生成以合法性,而不具有合法性的制度必定会遭到学校成员的质疑、抵触和挑战,执行起来难度就会比较大。生成的优质学校制度表现在:性价比要高(即制度运行的效益远高于制度生成和运行的成本);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普遍适用;与学校的精神价值一致,充分体现出制度文化的先进性;各项制度要互相支撑和衔接,制度内部的各项要求须和谐一致,不能相互打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符合学校需要,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公开民主订立的制度,还要在教育培训,宣传造势,营造氛围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成员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校制度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制度的执行才能落到实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要做到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要在扎实推行正式制度的同时,深入分析并引导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规则和价值取向靠拢;要领导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农村学校只有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才能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学校才能在制度的规范引领下走上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

(三)改进管理方法,创新学校管理举措。

提升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必须结合办学实际,以改革和创新精神,不断优化管理方法,最重要是落实管理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

首先,要突出民主化管理。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主化进程在学校中的反映。农村学校领导要打破凭经验凭感觉的管理办法,尤其要打破不民主的一言堂专制行为。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论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做到作风民主。要做好校务公开,让老师了解学校情况,理解学校管理中的困难,从而消除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膜和误会。

其次,要做到管理科学化。要适当减少层级管理,推行扁平管理,实现精简效能。要整合条块,消解内耗,杜绝拖拖拉拉和敷衍应付,使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主动工作,高效工作,创造性工作。管理者要沉下去,到第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增强管理的威信和魅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善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善于和同事交流,提高协同管理和并肩作战的能力。

(四)打造学校文化,确保学校管理优质高效。

为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农村学校必须注重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从而提升师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全校师生自觉的按学校文化指向和管理要求去学习、生活。怎样打造农村学校的文化呢?

首先,探源溯流,构建精神文化体系。为体现先进性,可搜集整理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现代教育理念。为体现人文性,可通过查县志和地方教育志、走访老教师和老校友等方式,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成绩、办学经验、杰出校友和优良传统。为体现创新性,可在汲纳传统办学经验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补充完善新的办学思想,力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体现独特性,可从教育传统、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角度挖掘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元素。要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找到承载学校精神特质的意象,并从这个核心意象出发,分析讨论出学校的文化体系。

其二,因地制宜,打造物质文化体系。可以规划校园,确立整体风格;可以打造文化地标,突显文化特色;可以规范视听呈现,提升文化形象;可以落实文化上墙,强化符号引导。学校物质文化体系完善了,将会使环境成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从而提升对师生的文化暗示、教育和感染。

其三,全力推动,完善行为文化体系。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强化教育、优化活动等方式,帮助师生端正思想、优化言行,争做一个能自我管理和约束的、有文化品味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师生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断纠偏不断完善。同时,在加强学校主流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和解构各种非主流文化,发挥各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通过管理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学校风清气正,确保学校管理的优质高效。

总之,大力提升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有效性必须采取综合策略,主要是加强理论学习,用现代管理学理念来指导管理工作;构建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强化学校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管理效能。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管理有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农村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拙作发表于教育部城市与农村教育改革办《中国农村教育》2012年第6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双月刊)》2012年第3期西华师范大学《西部教育发展研究(季刊)》2012年第3期、内江师范学院《西部教育研究(季刊)20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