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管理的职业担保人,才可规避风险
(2009-05-31 22:47:27)
标签:
留学信用认证体系户口信用体系杂谈 |
分类: 阅评 |
被管理的职业担保人,才可规避风险
从报道中看,职业“莞户担保”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风光时职业担保人可以月入万元;一担保人称自己做了一年多的户口担保,至今还没有碰到过这种风险(比如人家做出纳,一旦卷巨款逃走担保人如何自保?)。“况且出事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够联系得上我呢!”——这个门道,俨然已变成东莞一个新兴小行业。
这个职业担保人的逻辑很有意思:我不用承担我应该承担的风险,也就是不用负该负的责任。所以,只要有人需求我就提供担保。所幸的是,他所遇到的需要担保的人并非是恶意的,如果只是为了骗东西,恐怕任其再怎么为这个逻辑沾沾自喜,也依然无法逃避该负的责任。俗话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当然,如果这样的恶意多了起来,或用工者,或寻求工作者,或提供担保者,都将陷入繁复的信用认证体系中,因为用工单位不可能有更多精力来寻找担保人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到头来,很可能是,寻求工作的外地人再也找不到类似工作,职业担保人也将无法继续以此为生。
如此的话,这将是个没有赢家的博弈。为长久计,职业担保人,还是不要为自己担保无风险而侥幸。担保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当然也不可能由用工单位来买单。本来,如果社会的信用体系健全的话,或者说,有起码的评估个体信用指数的体系,也不需要用工单位费尽心思的以本地户口的担保来规避风险。你我都清楚,个体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不是个一蹴而就的事儿,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也就是,目前,我们还不可能通过对个体信用的评价来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还是需要类似本地户口或一定数额的存款单的担保。
明显地,如果担保继续这么混乱,和“不用负任何责任”的思维继续横行担保界,本地户口担保将不再是担保的首选。需要担保的工作岗位和能够胜任这一岗位的工人,只能是小心翼翼地彼此相望,无论于哪一方,都是极其困扰之事。所以,在职业担保越来越有市场,越来越被接受的情况下,怎样规范这一职业,如何管理职业担保人都是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厘清的是,管理则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政府接管,比较理想,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保障制度、规则的先行,即更应该负责事后,而非事前。现代管理学理论及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观念是: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万能理论,在我们的社会中,承担责任的角色是由管理者扮演的。当然,一切运行良好时,管理者就会得到荣誉,哪怕取得的积极成果不需要管理者花费什么精力。相反,还有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成果的影响十分有限,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外部的力量。这就是管理象征论,管理者真正能够影响的大部分是象征性的成果,当事情进行得顺利时,人们需要有人受赞扬,这一角色就由管理者来扮演;类似地,当事情进行得糟糕时,人们便需要一个替罪羊,这一角色同样由管理者来承担。成功与失败,管理者所起的实际作用是很小的。
按这两种观点分析,现实更像二者的综合,政府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既因为现实中每个组织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选择的内部约束力量,也因为外部约束也冲击着组织,并限制着管理的自由。因此,政府所应该做的,就是尽快完成社会成员的信用评估体系。至于职业担保人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交由社会慢慢消化吧:比如成立职业担保人协会,这个协会既能减小担保人个体的风险,也能规范担保人的担保行为,同时还能缓解用工单位的后顾之忧,更能给需求担保者提供优质的担保。毕竟,恶意找工作者,不是那么多。风险系数相对较小,这也是担保人协会能够一直走下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