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杀手,但不是我们唾弃的理由
(2009-05-26 21:02:14)
标签:
负性可可丈夫杀手聂淑珍杂谈 |
分类: 阅评 |
聂淑珍生了可可,又亲手葬送了女儿——5月20日8时左右,莞城东湖花园2栋“赏湖阁”,她在将6岁的女儿可可从14楼抛下,当场身亡后,跳下14楼摔成重伤,至发稿时仍未脱离生命危险——有专家称,聂淑珍虽患抑郁症,但她的自私扼杀了母爱的温柔,亲手把女儿送上不归路;究其原因,想以女儿和她的死来惩罚丈夫。
无论如何,我们都想找出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她这种没有一点儿人性的行为。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是这种行为被解释得再怎么完美,可可失去的生命,她的自残,也都无法复原。这就是行为的代价,行为层面与逻辑层面的最大不同。聂淑珍的行为,显然我们无法按正常人的逻辑来解释,虎毒还不食子呢。原来她是个病人,一个因婚姻出了问题而抑郁的可怜的妇人。
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抑郁患者都有些消极。对于那些严重抑郁的人,这种消极的思维往往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处境。这种极度消极的观点,使他们放大了痛苦的体验而缩小了快乐的体验。很正常的人,也会因消极或积极而对同一事件有着截然相反的体验呢!婚姻失败,丈夫有外遇,社会上并不缺乏这种实例,但是却很难见到其他女方类似聂的抑郁。不爱了,就放手。这是很正常的,最多有一方会遭遇道德的现实谴责。这样判断,聂的丈夫才是被谴责的一方,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的她,完全可以潇洒地与之说“Byebye”,另找新爱,良心上完全坦然的。没想到她却被击倒了,可以说她爱的执着,或者说这婚姻成了她生命的重中之重。对爱重大于天,任谁也无权对此指手画脚。顶多,我们可以引导她,互动的双方的爱才更持久,单向的爱容易出轨等等。能爱得起,也能放得下,理论上说是正确地爱的方式,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婚姻的失败对她的影响,再加上她的心态以及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个体体验等,促成了她如此严重的抑郁。
研究表明,抑郁者思维方式的基础是他们对责任的归因。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消极的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他们更倾向于将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普遍的(“它会影响我做的每件事情”)和内存的(“这全是我的错”)。这种消极的、过度泛化的、自我责备的思维,正是其无助感的体现。聂淑珍的一位女性朋友透露,“丈夫在家陪她,她就显得异常高兴;丈夫不在,她的情绪就十分低落”,“当别人夸她女儿如何如何,她才会开心地笑一笑,好像有点成就感”。
所有这些,负性的思维方式,抑郁心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负性体验,导致自我关注和自我责备,进而产生抑郁情绪,继而影响认知和行为后果,结果又新增了负性体验。如此往复,抑郁越来越重。哪怕是很微小的行为(或社会情态的变化,他人态度的改变),都可能成为其过激行为的导火索。也就是说,聂淑珍20日的行动,是其严重的抑郁之必然。发病时,她眼中的“亲情、生命”是不占位置的。举个不恰当地例子,你能期待一个神经病按常理出招吗?
所以,想办法消除其抑郁才是正经之道——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任一环节,如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方式,转变消极思维。心理学家们越来越接受“社会影响——一个人影响另一个——是治疗的核心”这个观点。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前提,抑郁症患者知道确定自己的病情,并能够接受治疗。显而易见的是,聂淑珍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抑郁这类心理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远远不够,不认为需要接受治疗才能康复。实际上,也与这个的社会心理常识密切相关。《圣经·传道书》上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他起来,这人就有祸了”。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聂淑珍只是个罕见的孤例。
无论如何,我们都想找出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她这种没有一点儿人性的行为。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是这种行为被解释得再怎么完美,可可失去的生命,她的自残,也都无法复原。这就是行为的代价,行为层面与逻辑层面的最大不同。聂淑珍的行为,显然我们无法按正常人的逻辑来解释,虎毒还不食子呢。原来她是个病人,一个因婚姻出了问题而抑郁的可怜的妇人。
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抑郁患者都有些消极。对于那些严重抑郁的人,这种消极的思维往往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处境。这种极度消极的观点,使他们放大了痛苦的体验而缩小了快乐的体验。很正常的人,也会因消极或积极而对同一事件有着截然相反的体验呢!婚姻失败,丈夫有外遇,社会上并不缺乏这种实例,但是却很难见到其他女方类似聂的抑郁。不爱了,就放手。这是很正常的,最多有一方会遭遇道德的现实谴责。这样判断,聂的丈夫才是被谴责的一方,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的她,完全可以潇洒地与之说“Byebye”,另找新爱,良心上完全坦然的。没想到她却被击倒了,可以说她爱的执着,或者说这婚姻成了她生命的重中之重。对爱重大于天,任谁也无权对此指手画脚。顶多,我们可以引导她,互动的双方的爱才更持久,单向的爱容易出轨等等。能爱得起,也能放得下,理论上说是正确地爱的方式,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婚姻的失败对她的影响,再加上她的心态以及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个体体验等,促成了她如此严重的抑郁。
研究表明,抑郁者思维方式的基础是他们对责任的归因。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消极的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他们更倾向于将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结为稳定的(“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普遍的(“它会影响我做的每件事情”)和内存的(“这全是我的错”)。这种消极的、过度泛化的、自我责备的思维,正是其无助感的体现。聂淑珍的一位女性朋友透露,“丈夫在家陪她,她就显得异常高兴;丈夫不在,她的情绪就十分低落”,“当别人夸她女儿如何如何,她才会开心地笑一笑,好像有点成就感”。
所有这些,负性的思维方式,抑郁心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负性体验,导致自我关注和自我责备,进而产生抑郁情绪,继而影响认知和行为后果,结果又新增了负性体验。如此往复,抑郁越来越重。哪怕是很微小的行为(或社会情态的变化,他人态度的改变),都可能成为其过激行为的导火索。也就是说,聂淑珍20日的行动,是其严重的抑郁之必然。发病时,她眼中的“亲情、生命”是不占位置的。举个不恰当地例子,你能期待一个神经病按常理出招吗?
所以,想办法消除其抑郁才是正经之道——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任一环节,如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方式,转变消极思维。心理学家们越来越接受“社会影响——一个人影响另一个——是治疗的核心”这个观点。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前提,抑郁症患者知道确定自己的病情,并能够接受治疗。显而易见的是,聂淑珍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抑郁这类心理疾病严重性的认识,远远不够,不认为需要接受治疗才能康复。实际上,也与这个的社会心理常识密切相关。《圣经·传道书》上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他起来,这人就有祸了”。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聂淑珍只是个罕见的孤例。
前一篇:话语权:5.21完整版
后一篇:“口下留鸟”,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