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一年晚饭≠必拿金牌
(2008-08-23 11:07: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奥运 |
一年晚饭≠必拿金牌
这次奥运关于运动员励志类故事很少见。虽然努力拼搏、挑战自我是人类颇为需要的品质,但在价值取向上,人类更应该偏重于不是很残酷的、无人性的那种与生理极限一味地挑战,而励志类故事,大多都离不开这些因素。所以在社会进步的自我纠正后,开始抛弃这类故事所宣扬的价值观,当然,这些故事也就不那么被人注意了。
陈若琳,21日晚在国家游泳中心,凭着最后的完美一跳,得到了中国选手已经连续两届无缘女子10米台上的冠军。熟悉跳水的人都知道,这枚金牌的分量很重。竞相报道她的媒体,顺带捎出了她的“事迹”,什么“父母离异,外婆隔代抚养”,什么“生父重病缠身,隐瞒病情不让女儿担心”,什么“为拿冠军已一年没吃晚饭”,等等。令人想知道的是,她一年不吃晚饭,如果换不来冠军宝座,怎么办呢?是不是要再要继续四年不吃晚饭?不吃早饭的人多,不吃晚饭的似乎不太多。不是说她不饿,她一直在用电视、音乐或者睡眠等方式来转移肚子对食物的渴望。所以她在拿到金牌后说“会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的”。显然,短暂的放松后,如果她还要为四年的伦敦奥运会备战的话,还要继续不吃晚饭?
一年不吃晚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子为了人生目标而“自己为难自己”的清晰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女孩子为拥有苗条人才而对自己的饮食过于苛刻,这都可以理解。问题在于,这种付出会获得什么?付出与获得会是必然的吗?才可显现付出的价值。首先得声明,我并不否定包括陈若琳在内女孩子们的付出,女为悦己者容嘛。陈若琳“戒食”,这个接近励志的故事,所传递出的信息,我一点儿也不赞成。
人的付出,当然不能非议。前面所说女孩子们的“节食”减肥,完全是为纯粹的个人诉求的完成。而陈若琳的付出,显然应该包括跳水团队的诉求。如果团队诉求远远超出她的个人诉求,换句话说,陈苦琳是被迫着不吃晚饭,很可怕。当然,从现实层面来讲,这一点假设也不太可能。
我只是想说,个体或群体的付出,只要不是被绑架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诉求之上,这种付出就是值得,哪怕比较乌托邦。相反,则不值得,哪怕完成诉求的前景比较光明,比较灿烂。因为更多时候更多个体(群体)都是以这种理由,被侵犯了自由等等在内的很多权利。比较极端的就是那种无所畏惧的挑战极限,实则是为他人服务,众所周知的传销组织就有这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