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家”应有广泛的民意支持
曾“十问东莞”的本报驻东莞记者王晖辉
(“未名晓望”)和“六拍东莞”的网友陈宏(“夜郎锅王”)以及其他30余网民一样,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邀请,昨天日上午在广州珠岛宾馆现场“灌水”、“拍砖”。他们带着东莞如何与广州与深圳合作等问题,向汪洋建言。
网上“灌水”、“拍砖”者众,但“灌水”、“拍砖”到这种境界,还真不多,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相信,被邀请的“砖家”们,应该和“未名晓望”及“锅王”一样,能够提出对社会发展有比较有益的深刻的见解。像王晖辉就东莞“大项目”、“人口”等问题所写《十问东莞--东莞,如何继续当好中国优等生?》,针对东莞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刻剖析网文的质量之高,附加值之多,就足以说明,,组织者必然有所收获。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信息收集方式。
因为政府收集信息的目的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所以其更注重有着广泛民意的信息。现实看,网络聚集了更多的民意,相对其他民意渠道,也更为畅通。相关部门包括汪洋书记应该早就注意到了,邀请“砖家”们拍砖,也是意在收集更多民意。但是,哪怕其中有本报记者,笔者依然要说,被邀“砖家”即便很“专家”,其所提供的信息也因“砖家”的个人经历、知识、视角等因素而超不出其“所长”的范围——依据这种信息来制定政策法规——极有可能制定出带有偏见的东西!王晖辉坦言自己网文中的观点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平时跟不同的人士沟通交流得出的一些共同观点”表明,有分量的东西,一般都是凝聚了很广很深的民意。
我的意思并非否定此次“砖家”聚会,而是觉得于政府层面而言,任何信息的收集,都应该具有广泛的民意,即所选代表应该更有代表性。实际上,人代会、党代会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下的民意收集。而网络不拘泥于地域时空限制,能够最大程度最快释放民意等特点,决定了“砖家”成为广泛民意代表的可能性更大。谁有资格成为“砖家”代表,准备如何为民众代言之类,自然要经过网民检验,含糊其辞或者无为都不可能成为代表。即便阴差阳错成了代表,网络之便捷性也使得表决免去这类代表的代表资格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所以笔者建议政府对网络民意的收集,也应该和“两会”一样制度化,让更多“砖家”拍的“砖”更有代表性,其意义、价值也就更大。网络使得个体权利的诉求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民众的表达欲望提高,民主素质自然也得到提升。也正暗合了汪洋书记提出要求广东“思想解放”,使其不仅仅于思想意识层面,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显然,这是网民与政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