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14日游览洛阳新安县汉函谷关!

(2020-08-15 12:06:58)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分类: 历史探索

 

遗址全景

 

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在公元前114年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并仍然用原名,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84c75865583c4ec19b662730e3b9814d

由来

汉函谷关建于汉武帝时期。谈到汉武帝时期,除了雄霸天下的汉武帝,可能大家还对卫青,霍去病印象比较深刻,他们都是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但西汉楼船将军杨仆的成就亦不容忽视,(水军将领,故为楼船)他带领水军平定百越,安定东南沿海,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当然,后来在朝鲜作战时,指挥不力,导致士兵死伤过多,被贬为庶人。

当时人们以居关内为荣,居关外为耻,当时仕途正盛的杨仆(家乡在新安)向汉武帝请求将秦函谷关迁到新安(自费,由此可以看到杨仆当时战功显赫,深受皇帝宠爱,竟有如此多的资财),以便成为关内人,汉武帝也同意了,这样不仅不花自己的钱,还能加强对新安以西的统治,何乐而不为?此关史称汉函谷关,以区分于秦关。

后多经战乱,多有损毁,历代修葺,1923年,千唐志斋主人爱国将军张钫重修关楼,留存至今。

简介

汉函谷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部,地处秦岭山脉东段的峡谷之中,其城墙规模宏大,北抵黄河,南抵宜阳散关,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此外,汉函谷关还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门户。2013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跨国项目进行申报,这条线路上共有33个遗产点,其中中国段占22个,汉函谷关正是这丝绸之路上西出洛阳的第一座关隘,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函谷关赋》中写道:“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函谷关的繁盛景象。


千年古道

沿山凿路,往昔痕迹也可窥见一些,此路乃2000余年来东西交通大动脉,彼时非常宽,以满足巨大的交通需求,由于旁边涧河的不断摆动,此路也被不断冲刷损耗,而今只剩下2米左右。今日东西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在其两侧,相距不足千米,足可见此路在古代对于国家的的重大意义。


接官亭

雄关前,折柳相送,普通人离思别绪;古道上,俯首相迎,显贵人知礼懂节。

清晰可见的车辙印

在石头上留下如此深的车辙印,足以证明这条路上当时奔驰的车马数量之多,充分体现了这条路的重要作用;此外,可测量车辙印的宽度,以确定古时车辙的宽度(这个属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上元二年十月

上元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之一,想必此乃纪念重大事情,朋友间叙事谈天,亦或是“今日到此一游”,不过情趣定要高雅许多。同时,此文字也佐证了唐代这条路在用。

千年古道

经考证,此路乃千年古道,路土厚度达2.3米,可分为12期,从西汉建关时一直沿用到现代,此千年古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对于函谷关,很多人并不陌生。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关,在此留下《道德经》五千字,墨宝飘香数千年。春秋战国,所谓关东关西,就是以函谷关为界。灵宝有一座函谷关,俗称秦函谷关;洛阳新安县境内也有一座函谷关,俗称汉关,也称汉函谷关,据说是汉武帝时期灵宝那座函谷关整体搬迁过来的。汉函谷关在上世纪2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修复,当时的关楼是3层,如今残存2层,底层保留较好。关楼上刻有“汉函谷关”四个大字,落款是“孔子二千二百七十四年南海康有为书”。据说是当年康到洛阳为吴佩孚祝寿,路过汉函谷关时留下的墨宝。新安地方志,对汉函谷关有过很细致的描写,但由于此关是从灵宝搬迁而来,因此和灵宝当地的描述大差不差。据说这座汉关初建时,关楼有十三丈高,南北长约十丈,东西宽约六丈,为三层建筑,下面为平垛,中间有门洞,供车马行人通行。关楼上层为八角楼,楼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铮然有声。如今这些辉煌基本踪迹全无。关楼东侧约百米处,是两座不大的“土丘”,一曰望气台,一曰鸡鸣台,夯土铸就,颇为古朴。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8b60a51c32764793b4ef53b953e60469

苍凉壮阔,千余年来见证兴衰;

绿草无情,历年历代枯荣有数。

      关前两侧的黄土小山便是阙台了,据考证,阙台原高30余米,作瞭望之用,经历代损毁,休憩,今只剩10余米高。阙台由夯土建造(夯土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因此种材料性能好,至今两千多年仍有遗存,在丝绸之路申遗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介绍

关楼原为上中下3层,经征战、自然损毁,如今只剩两层,现如今的苍凉感触动人心,但雄浑气势仍震人心魄。

壮丽之景

月圆之夜,登上汉关,看着眼前壮丽的景色,赏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撼人心魄。仿佛自己就是曾经的大诗人、大官人,有吞吐山河之势;亦或是感觉空旷苍凉,独身一人倍感寂寞,思乡之情泉涌。

二楼无字碑

此关楼在民国经张钫重修,留此无字之碑可能是因为古代曾在此驻守的名将过多,事迹过多,难以书尽,亦或是往昔已化作灰尘,军功等着来人再建。

关楼门洞墙壁

建造关楼用的石条以青石为主,经人工用锤和凿子点滴修整,形成了规则的凹槽,石块也颇为整齐,体现了此关建设的用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付出。

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市新安县,自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杨仆建关,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函谷关素有“中原锁钥,两京咽喉”之称,同时,它又是丝绸之路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整个遗址区由古汉道、关城遗址、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和长墙组成。鸡鸣台、望气台和长墙虽然残缺,但整体轮廓仍存,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关城遗址在大棚下,从巨型的石料来看,当年工程靡巨,大有固若金汤、牢不可摧的味道,但终没有逃脱时间的煎熬。现存的2层关楼是1923年重修的,东门匾额无款识的“函谷关”估计是新补的,西门上的“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所题,落款为“孔子两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秋南海康有为书”。时间正好是1923年,估计是重修时请康师傅提的。关楼全砖制拱券形,1层东西开门洞,2层四个方向开门。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be893d66a5c1415090319fd08fd96ad1

二楼的十字接缝

此种接缝国内少有,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造技术,美观大方,令人印象深刻。

二层关楼

历经百年,三层毁于战火,二层也已残破,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坏,顶部加了一层薄水泥,整个用铁丝网包住,减少土的流失,据工作人员介绍,每逢下雨天,总要派人来此看护、修整。

意义:古时,汉函谷关是一座军事要塞,当都城在长安时,汉函谷关可抵御侵略,加强统治;当都城在洛阳时,汉函谷关就是保卫都城的屏障,不可或缺。现在,汉函谷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供大家了解、学习历史,供古代文化研究者研究考证。

意义:古时,汉函谷关是一座军事要塞,当都城在长安时,汉函谷关可抵御侵略,加强统治;当都城在洛阳时,汉函谷关就是保卫都城的屏障,不可或缺。现在,汉函谷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供大家了解、学习历史,供古代文化研究者研究考证。

康有为先生题的“汉函谷关”四个大字

左侧有几列小字: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秋南海康有为,此为国内唯一经证实的以孔子纪年的实例,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将建造汉函谷关博物馆,将现代元素融入汉函谷关的建设与开发,进一步系统、全面地介绍汉函谷关,打造汉函谷关IP,相信在新时期,汉函谷关亦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秋风函谷应诏》唐代:徐惠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6e36bbec83ca4850a563d2e2e9798c04
几度作游客,客行长苦辛。
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
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
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http://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4f36c385bb424597a129451d88ec938b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另有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