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沙扬娜拉——之《东瀛影像集》补记
(2016-02-01 14:53:36)
沙扬娜拉,日语再见!
但真实的意思里有不再见面的含义。所以,一般道别,是不用沙扬娜拉的。
最早知道这个词,是徐志摩的诗,名字就叫《沙扬娜拉》:
我记得扶桑海上的朝阳,
黄金似的散布在扶桑的海上;
我记得扶桑海上的群岛,
翡翠似的浮沤在扶桑的海上——
沙扬娜拉!......

(2015年11月摄于名古屋海滨)
他一口气写了十八首,最后一首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2015年11月摄于东京浅草寺)
真是写的缠绵悱恻!
我想,郭沫若抛妻别子从日本悄然回国,一定也在心里说过”沙扬娜拉“吧!
去年底去日本,导游原是个中国南方姑娘。也是有点文艺范的一类。车子在赶夜路,她就说明天我们要去伊豆,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就是在伊豆拍戏认识的。本来,一车的人在夜行回宾馆的路上已经昏昏欲睡了,听到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就都竖起了耳朵。她就把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到结婚生子的过程娓娓道来。其中人生的艰辛、挣扎自不必说。最后她用车载音响放了山口百惠上世纪八十年代告别演唱会的最后一首,名字就叫《沙扬娜拉》!......
车载音响的效果不太好,但有老唱片的味道,山口百惠情绪里的不舍,真是难以言表。一车的人,在长野县夜的旅途上,情绪就这么被撩拨开了,人生的伤感,全在不再相见的”再见“里了——沙扬娜拉!

(图片选自网络电影海报,致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关系曾有一段正常化。我们傍边的酒店叫”古南都“,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南京和名古屋曾是友好城市。当年在汉中路上开了一家小酒馆,名字叫”姊妹坡“,好像也是日本一部电影名字得来的。经营的人是中国小伙和日本姑娘。当然,还有《追捕》,满大街台词都是:“你跳呀,你怎么不跳呢?”......

(图片选自网络电影海报,致谢!)
但中国人,尤其是南京人,对日本人的心态始终是复杂的。这个民族,也曾经是我们的仇人。我的直系亲属,奶奶是死在”跑反“途中的;姨夫的妈妈,在上海被日本人的炮火炸死在黄跑车上。
我的爷爷,年纪轻轻就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他们也是曾希望靠知识报国的一代呀!
日本是发达国家,发达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也体现在国民素质上。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可以说大踏步的追赶着发达国家。但我们追赶的绝不仅仅是城市的高度和人口的密度,还应该有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尊重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从骨子里的再认同!
我们对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可”崇洋“,但绝不可”媚外“。”崇洋“是为了”拿来“,尤其是当下的调结构,学习先进何其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旅日大巴车上的司机,40多岁的年纪。客人上车前他钻在行李车厢底部帮客人一件一件把行李码放整齐,车到宾馆他又把客人行李一件一件的拿出来。客人去景点回来,会看到车上始终如一的干净。而一回国,大巴司机嘴一噜,自己放,到一旁抽烟去了。你说日本司机不要客人放箱子,他说,那是给小费的。真是哭笑不得。
出去走走,更显祖国的博大精深。但实的层面,我们真还有得追。
回顾历史,中国也曾经被别人效仿。”哈韩“、”哈日“一族岂不知当年多少人也曾”哈中“?
话收回来。对日本,说什么好呢?还是挥挥手,道一声“沙扬娜拉”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