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段关于《穹顶之下》的对话

(2015-03-02 11:25:30)
标签:

《穹顶之下》

评论

对话


记者2015/3/2 10:42:16
范所长您好  我是经济报记者XX  新年又要麻烦您了
您一定知道柴静拍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吧 现在很火
我想能否请您那边电煤、油气、或者新能源的分析师  谈谈对这部片子的看法

范适安 2015/3/2 11:10:45
就谈一下我对这部片子的看法吧:
一、这无疑是一部切中时弊的片子。指出了现象以及现象来源,也对如何改善有娓娓道来的建议。但根源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是发展阶段的副作用。美好的愿景里掺杂着无奈。我们盼望由觉醒到行动到对发展路径到发展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一部片子,把意识和觉醒进行了梳理。也经历了一个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呈现。
二、柴静,新闻人。或者说是有一些争议的新闻人。一个公益的话题,也是一个公益的举动。里面有自己孩子触发自己觉醒的缘起,也有“路演”似的形式创新,再把话题的“爆点”放在容易激发公共话题的“两会”前。使得个人意识“植入”公共话题的印记不免加强。也许喜欢柴静的人会更喜欢这部片子;不喜欢柴静的人会认为她利用公共话题甚至利用自己的女儿来增加公共话题的新闻性,不免流露功利。
三、对新闻作品来说,柴静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新闻形式可以作为新闻课堂上教科书里的案例。如果对中国的发展路径、官员的政绩取向、全民的生存意识及价值观,由雾霾这个话题能翻开新的一页——柴静无疑用新闻语言再推动了一次。
对全民福祉而言,我们也许就不会对一个可能有争议的新闻人求全责备了。

记者 2015/3/2 11:15:17
谢谢您!这些观点对我的写稿很有用。另外,不从新闻本身的角度,而是从行业分析的角度,您还能再多讲点呢

记者2015/3/2 11:15:27
比如针对环保产业

记者2015/3/2 11:16:24
或者片中提到的 让油 煤  为新能源让路

范适安 2015/3/2 11:22:33
如果要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关系,通常逻辑是:对传统能源产品先是一个下跌过程,倒逼产业转型。等到立法等转型实现,新的平衡以及部分刚需触发,会带来反弹。而新能源正相反,一开始因成本高企,会价格偏高,没有多少市场份额。当技术创新及政策扶持达到规模化生产,会带来价格下跌,惠民性会更强。以上都是一个过程,但高效、环保、安全、廉价是能源需求的终极目标。人类会一步步实现的。

记者2015/3/2 11:24:33
您说得太到位了!谢谢您!

范适安 2015/3/2 11:24:41
一段关于《穹顶之下》的对话


3月4日经济报刊载: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4ODA2MQ==&mid=203357317&idx=1&sn=ee849c0d4b9ba18429d114969d678bcd&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