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捉摸带儿子到哪里转转,就想到了梅花山。
还是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的时节,到梅花山探梅似乎显得早了些。不过,春节前的连续几场大雪把人困在家里,早已憋闷坏了,心里就向往在山林里撒撒欢,即便是几抹嫩绿,几点嫣红,能感受到一点点春意,也是让人兴奋的呀!
我和儿子下了卫岗,经中山陵的法桐大道,大约徒步个500来米,梅花谷就在眼前了。
票是套票,梅花谷,梅花山和红楼艺文苑,这三处景点,足够我和儿子消磨一下午的了。
梅花谷,是新近开发的好大一片景点。以明孝陵神道相隔,东面是梅花山,西面是梅花谷。
梅花谷的开发,一下子使得梅花山不再孤单,布满丘陵山岗的梅林连成了片,其间穿插亭台楼阁,湿地湖泊,再衬以远处的紫金山逶迤的山景,城市的喧嚣,俗务的烦恼,仿佛一下子在这山水的胜境中被化散的无影无踪了。
还没到梅花的盛开期,南京人传统的探梅高峰应该还要过个个把月。游人三三两两,景区内显得清幽静谧。地下还有一些积雪,梅枝密密麻麻从近处一直铺向远方,梅花星星点点已缠满枝头,被风吹的随枝晃动,那花骨朵里仿佛包裹着一冬的春梦,慢慢的渗出来,在山林里弥漫。花色已显出烂漫的色彩,有猩红的,有粉红的,有淡绿的,有粉白的,还有鹅黄的。
许多梅树枝头都挂着梅花品种的说明牌,可惜,我连一个名字也没能记住,只顾着看那老桩新枝和各色含苞待放的梅骨朵儿,想拍摄到她们袅娜的身姿和含春的媚态了。
过明孝陵神道,有多条登梅花山的小径,小径两边是层层叠叠的梅枝,一直连绵到梅花山的山顶。其实,梅花山是一片并不高的丘陵。只是历史上有孙权墓和汪精卫墓而出名。当然,真正让梅花山出名的应该还是这里的梅花。老百姓每年开春来这里踏青赏梅,为的多半是这里的梅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梅花被选为南京的市花,可见南京人对梅花的厚爱,历史上有关梅花的掌故轶事也有很多。每年春天,到梅花山来探望梅花的人络绎不绝,据说旺季一天游客能达到几十万人,可谓盛况空前。说梅花山是南京传统观梅赏梅品梅的第一绝佳去处,是当之无愧的。
在梅花山除了可以赏梅,还可登高远眺。
梅花山山顶,建有观梅轩和博爱阁。在博爱阁向东北方向看,能看到掩映在紫金山茂密森林里的中山陵;往北看,是明孝陵,一座和梅花山差不多高的山丘就是明太祖的陵寝了,山上的石碑上有“明太祖葬于此山”的字样;往西看,以城墙为界,城里是密布的高耸的楼宇,城外是紫金山连绵的山峦和林地。
博爱阁,之所以取名博爱,在登高一望之中,或许也能领略到这两个字的点滴内涵了吧。
以前记得在博爱阁不远处有一座汪精卫面对中山陵的铁铸跪像,涵义是给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请罪吧,现在已看不见了。大概上面招来了太多游客的吐沫星子,长此以往,终是不雅,给移走了吗?
从观梅轩往南看,万竿梅枝挑着星星梅花一望无际,密密的梅苞儿像红的白的轻烟霞雾般浮散开来,衬的远处还有积雪的山林一片祥瑞。
逢着早开的梅花,我边拍照就边想着照片出来给她们起的名字。那满树盛开的白梅就叫“香雪海”;那猩红的花骨朵就叫“乱红”;那鹅黄的腊梅干脆就叫“鹅儿嘴”得了。最后,啥“老桩新枝”,啥“以曲为美”,啥“暗香浮动”,啥“顾影自怜”,啥“雪痕梅影”的都用上了,直到“望梅词穷”,江郎才尽。
红楼艺文苑在梅花山的东北角,是按照《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布局设计的景点,什么太虚幻境,芙蓉仙境,芦雪联吟,海棠吟社,药园沉醉,潇湘竹韵,香丘,香草园等一气逛下来,有如宝黛翩翩在侧,似闻环佩声声入耳。苑内的曹雪芹塑像低头凝眉,也许还在沉吟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呢。
转了四个多钟头,和儿子回望落霞中的梅花山,心里不禁又冒出一句:香雪痕忧在,梅魂已含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