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回答的问题

(2007-12-18 13:42:41)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随笔/感悟

文化

张纯如

难以回答的问题
(张纯如生前照)
 
   带儿子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史料馆的一段展台,我们看到了专辟出的有关张纯如女士的展区。里面除了有文字图片资料,还有张女士生前的遗物,包括电脑键盘还有牛仔裤等用品。
    儿子看了张纯如的生卒年月,算了算,说,她只活了36岁。我说,是啊,她36岁就不在了,她是自杀的。儿子好奇而吃惊的大声问,她为什么要自杀?旁边不少参观的人,听了儿子的发问,都望了我们这边。
    被儿子这一问,我一时语塞,仅敷衍着压低声音说,她大概觉得活的没有意义了吧。然后,拉着儿子的手,迅速离开了介绍张纯如女士的展台。
    说实话,这个回答,儿子并不满意,他没有得到一个明确而令他信服的答案;于我而言,对自己的敷衍,也感心虚。
    一路回去,脑子里就一直回响着儿子的发问“她为什么要自杀?”而挥之不去。
    我对张纯如女士的印象和了解,仅局限于她的一本《南京大屠杀》的书,也许是在浏览某一天的报纸时,看到的一条消息,只报道了她自杀这一事件的本身,并说她是《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关于她的身世,并没有展开报道,而《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我也没有看过。
    她为什么要自杀呢?她是如何写成《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呢?她只活到36岁,上世纪68年出生的,比我还小几岁,我周围有不少这一年生人的朋友,在我眼里,他们正是年富力强的小年轻,是属猴的,活力正盛呢,为何要自己结束自己闪耀而年轻的生命呢?…
    于是,在百度里搜,决心要给儿子,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输入关键词“张纯如”三个字,里面跳出来一大串相关信息,其中还有一个《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网站。
    在那个带有纪念性质,内容并不繁复的网站里,我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看到的是一个活力,责任,敬业,追求完美的女性。
    她是因阴郁症在自己的车里自杀身亡的。
    她中文说不好却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历史事件的研究,不仅是《南京大屠杀》,还有《美国华裔史录》,如此沉重的负荷和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子结合在一起,是一条怎样的不归心路呢?
    说实话,在带儿子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前,我是有一番踌躇的,害怕孩子小,这样的刺激他受不了。不过我分析,儿子平时喜欢看中央台的《探索与发现》,还有《老故事》,似乎他对历史事件以及稍微血腥点的镜头,他还是有些免疫力的。在去纪念馆之前,又陪他一起看了《南京梦魇》的片断,主要是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此,他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才敢带他去纪念馆凭吊。
    最血腥的恐怖片相信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面前也相形见拙了吧。
    有些过于血腥和侮辱中国女性的图片我是挡着儿子的视线把他带过去的,毕竟他的知识和理解还达不到成人标准。
    而一个研究者,一个年轻的女性研究者却要深入面对这一切,这是张纯如患阴郁症的一个原因吗?
    我没有阴郁症的体验,但阴郁的心态有过,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过。
    我想,张纯如是过于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刚好美国有自备枪械的条件,她终不能越过心理的现实层面而在历史的心路里愈走愈远,恍惚中决定永远回归历史了吗?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她的铜像终于和她的研究对象放归一处,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宿命吗?
    类似问题其实我也问过我自己。
    那就是有一段对李叔同的身世非常感兴趣,搜罗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献来看。常常掩卷自问,李叔同为什么要变成弘一法师呢?他是如此的多才多艺,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为什么要选择出家呢?
    是俗间的一切已无法满足他灵魂的归依了吗?
    我真难以言表张纯如的自杀抑或李叔同的出家,但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太追求完美的人,而完美的人在俗世确乎是不存在的呀!
    找一个托辞:缘分使然吧!
    唉,还得敷衍儿子吗?…
 
(图片选自网络,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天我生日
后一篇:独爱徐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