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13,南京日记

(2007-12-13 11:41:57)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生活记录

南京大屠杀

纪念日

 
    刚下过一场冬雨,早晨,雨停了。
    天是阴沉的,气温降到0度以下,早晨的风不大,但刺骨。
    这是一个普通的南京冬日,是一个有点慵懒的,按部就班的,一样要在小吃摊上买早饭,一样要赶早班车,一样要静静的等候早高峰的红灯的南京。
    不一样的,应该是南京人的心情。
    日子是惯性着向前,但心情可以驻足,可以停留,可以回味。
    70年前的今天,是惨绝人寰的南京的开始。
    同样的冬日,同样的冷。
    但70年前的这一天的声音背景是凄厉的,是抢声是炮声还夹杂着慌不择路的惊恐人声。
    屠城,这个恐怖而野蛮的字眼漫过了素有“金陵佳丽地,温柔富贵乡”的六朝古都,把这里变成了人间地狱。
    昨晚,在网上看《南京梦魇》,看的心惊肉跳,看的毛骨悚然,这岂止是南京人的梦魇啊,这简直就是全人类的梦魇。里面的两句话,令人记忆深刻,一句是,中国作为孔夫子的故乡,尊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起门来过日子,是中国人的本性。城墙,四合院,就是中国人害怕被侵扰的真实写照。你可以说,这是闭关锁国,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从国家到个人在心态上的不思扩张和被动防御。
    还有一句,在南京被屠城前,有100多万人,是个美的令人窒息的城市,但这种美的窒息却将被恐怖的窒息所替代。
    在我的亲属中,常被提起的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亡故的就有两位,一位是我姨夫的母亲,上海人,被炸死在回家的黄包车上,家里有等她买米下锅的我的才14岁的姨夫。
    还有一位就是我奶奶,因“跑反”翻车,长眠在江西的赣江一处支流边,那年我父亲才8岁,而我奶奶才30出头吧。
    我认识我奶奶,只能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了…
    今天,南京将有一系列纪念活动。
    最隆重的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新馆开馆仪式了吧。
    敲这些文字时,窗外正传来防空警报的啸叫声,这个声音在南京的上空回荡,掩盖了往日嘈杂的市声。这个声音凄厉,压抑,绵长,紧张。仿佛在意识上一下将人拉到了70年前的场景,又仿佛是那些屈死的亡灵在痛苦的呻吟。
    12月13,本是一个平常的冬日,但因那个惨绝人寰的屠城而不平常起来,年年今日,在南京人心里,在中国人心里,在全人类爱好和平的人们心里。
    都说南京是个伤感的城市。我想,伤感的情绪绝不是单一的,如果有伤感,就让那伤感仅停留在每年的这一天吧。其它的日子,我们是要留来奋斗的,是要留来扭转落后的,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人类法则。
    12月13,为野蛮而遇难的同胞,我们默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国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