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牢骚与赞美

(2007-11-26 22:47:15)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人文/历史

感悟随笔

 
    我两位朋友,很有意思。
    交往有十来年了,以前相遇每每牢骚太甚,大叹苦经。最近的一次相聚,却是另一番景象,倒使我耳目一新,颇感新奇。

    一位是D先生,姑且称之为老D吧。老D长的黑黑瘦瘦,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有点“焉”,就是脾气有点内向的那种。其实了解他了,就会发现他表面内向,其实蛮内秀的。
    老D是下海比较早的一拨儿,但他心气不高,喜欢稳稳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别人在说自己生意如何如何时,他就会无精打采的嘀咕一句:“做生意并不都会发财,也有跳楼的。”弄的听到他话的人皱眉白眼的。
    喜欢听吉利话是生意人的天性,他这般不合人意,自然得不到别人的好感。
    有一阵子他没影了,隔好久再见到他,说与人合作,在安徽某地圈了块地,准备育树造林呢。国内炒“林权证”的事听说过不少,没想到老D还真准备放长线钓大鱼,也去趟那造林子的浑水了。
    老D一开言,果然惊世骇俗,说:“我觉得,改革开放这许多年,都是城里人在闹腾,对乡下人一点好处也没有。我在的那鬼地方,离县城也就100公里,可落后的和看老电影里的情景查不多,村子里年轻人都跑光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害的我们想找帮忙干活的劳力都找不到。”
    听了他的话,熟识的人不免唏嘘,你老D在城里虽混的一般,可也不至于一定要到那穷乡僻壤去讨生活啊?再仔细端详老D的面孔,果然是愈加黑瘦,好在眼神倒还清亮,便不觉得落魄,看起来他还是把那造林子的事业准备坚持下去的。
    不觉两三年过去,最近见到老D,已是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也足了不少。道:“当届政府伟大,把个几千年的农业税给免了,现在农民种地不仅不交钱,政府还贴钱,一些以前挖空心思把户口迁到城镇的人又想法子要把户口给迁回来了。”
    这倒蛮新奇的,多少年来都是听说要托多少关系花多少钱才能搞个城镇户口,那房地产商为促销,花大价钱买他一套房才能给上个啥“蓝印户口”,和真正的城镇户口似乎还有些差别,没想到现在农村户口却一“本”难求了?
    老D看大伙儿疑惑,说:“你原先迁走的,地啊啥的都叫村里给分了,现在再回来,哪有地给你呢?”
    想想是这个道理。
    老D接道:“还有就是修路,现在每个村子几乎都通了水泥路,不管质量如何,出门是方便了许多,对信息物资的流通也方便多了。不过,基层官员称霸一方的习气还是不少。”
    老D说着皱了皱眉,看来,他在人家的地盘上搞项目,没少和这些土地老爷打交道。
    “还有,就是搞保险。”老D道:“我呆的那里农民一年交十元买养老保险,可农民都不愿交。这是硬指标,村里没办法,只好替农民垫交。”
    老D笑了笑:“其实那些基层干部还是能截流一些上级拨款啊这个那个名目的钱的,与其让他们吃喝掉了,不如给村里办点事…”
    幸好有老D这么个现代“插队老知青”朋友,让我们不时在城里也能一星半点的听到些来自偏远农村的消息。中国农业人口占了大多数,如果哪天他们富裕了,国家才是真的富强了呢。
    老D这两年抱怨少多了,看来农村是变化了不少。
    听老D说,他的林子再有两年就能成材了。
    这样的好心态真是难得。
    还听说,老D的女儿考了全市的理科状元,被名牌大学抢着要,为此,老D还上了报,谈培养女儿成材的经验。
    育树育人,老D颇得个中三味呢!
    最让老D两眼放光的当然是侃让他深感骄傲的宝贝女儿。
    一拨儿在生意上小有所成的朋友看到老D聊培育他女儿的经验时,一定会放下矜持,脸上堆起谦逊的笑作洗耳恭听状。此时,老D会深吸一口烟,卖个小关子,顿一顿,笑道:“其实也没啥,就是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发问,我都想方设法要给孩子一个妥贴的回答,为此我没少跑图书馆。说实话,孩子长这么大也等于我自己再学习了一轮,有时,我真想由衷的感谢孩子,她的好奇心也让我得益很多呢。”
    大伙儿听老D一番话,不由就会边点头边作沉思。大概心里在对照平时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吧。
    老D接道:“其实360行哪一样做到前列都是人才。我真没刻意为孩子确定啥方向什么的,人在自己喜欢的行当里应该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吧。”
    老D两句话,把个教育的千言万语都点透了。
    别看这家伙平时焉焉的,三棍子都打不出个屁来,心里道道还真不少,说他内秀还真不是白夸的呢。
 
    另一位朋友比我大个十来岁,五十年代生人,是位老大姐。不过在正式场合我们都管她叫L总。
    这L总有些经历,14岁当卫生兵,曾经是个很积极的主儿,嫁的老公也是省级机关的干部。
    她十几年前就下海了,搞的是教育培训咨询业务,刚开始国家这一块还没完全放开,经历的曲折真不少,每次遇见她,都是牢骚满腹,真有点向祥林嫂身上靠的意思,加之女人在这个年龄,逢人倾诉的欲望似乎就比一般人更多了一层。
    她开公司是抵押了家里的房子当启动资金的。也难怪,业务受政策制约,局面短期打不开,搁谁那儿都吃不消啊。
    那时听她最多的话就是:“我晚上手脚冰凉,就搂着老公说,咱要是这下垮了,就只好在小区门口卖茶叶蛋了。咱们自个儿要生活,还得培养女儿,咋办啊?我老公就说,那你白天卖,我下班来接你的班,咱两就是茶叶蛋夫妻老婆摊儿。”
    L总说到这儿,会逗乐的大笑。她到底是军队里出来的,心理素质还是挺过硬的。
    接下来就是抱怨,一连串的,从这个政策到那个体制,从城市到农村,从法制到人事,反正她知道的也多,朋友们也不好意思扫她的兴,就只好边点头边摆出挺理解的表情,坚持着暗下在想一个自然点儿的脱身之计…
    再次见着L总是两年前,递上的名片儿搞的蛮考究的,公司地址也换了,是自己买下的办公房,地点是一类地区,应该价格不菲。她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手机挂脖子上,挎着包啊袋的,说正在忙扩张呢,满世界跑,有六七家分公司了,现在生意是越做越有意思了…
    去年春节,我打了个电话给她拜年。她那头在澳洲呢,说在谈个涉外教育培训项目,寥寥数语,知道她真的在生意上是上路子了。
    前一段朋友们聚会,听她侃域外见闻,还是滔滔不绝的,只是心态,语气早已非往日可比。
    她女儿在美念书,因公因私她每年都得跑个两趟。现在她比以前有些发福,气质上似乎更显富态了。
    一开口她就道:“我现在在外面跑,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无论在机场还是哪里,人家看我大包小包,就问我打哪儿来,台湾?韩国?抑或日本?我都挺认真地答,我是从中国大陆来的。那些老外看我这个那个都新奇,甚至挂的手机也新奇。我说在我们那儿,这种手机也就2000来元人民币,有的年轻人赶时髦,还有比我用的好的多的呢。和那些高校人员谈业务,他们搬个移动硬盘又笨又沉,看我这个,薄薄的一片,他们都吃惊不小,嚷着叫我下次去给他们从大陆带几个呢。”
    那L总,边说边比划,绘声绘色的,精气神俱佳。人说女人每个年龄都是美的,此言不虚,看来事业顺遂,受老外尊重也是一贴养颜佳品呢。哈哈!
    L总接道:“看我女儿在美念书,一个人闯荡世界,哪有在家生活逸当啊。我就劝他,你念完了书,最多积累个两年工作经验,还是回来发展吧。国内市场大,机会多,那老外都看明白了呢。”
    L总的话不由对大伙儿感染不少,都让她请客做东。
    她也大方不推,点了不少好吃的,啥蟹啊鳖的都上来了。
    最后她说:“我就看好现在的政府,觉得他们有办法,能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白姓日子过过好。”
    对政府在民间这番直白的赞美,有几十年没听见了。过去如果听到了,没准私下里会窃笑说这话的人大脑灌水了吧。
    现在想想,老白姓对政府是否满意其实也就看两条: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兼顾公平。
    那晚朋友们都喝高了,出酒店门似乎都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燕子矶览胜
后一篇:关于人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