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锭金)”提肛缩肾功

分类: 太极养生 |
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古人养生修仙功法
这十六个字很重要,古人称之为“十六锭金”.
方法是站立姿势,随便你马步也好,姿势一摆,“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会阴就提上去,“息息归脐”, 上下两个气接上,归到肚脐;“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来,“水火相见”,这就叫“十六锭金”。有人说他求这十六个字时,花了多少钱,磕了多少头才得到的,无非是希望大家要好好学练。
中炁子注:此功的主要作用是练会阴、练中脉的,如同武火小周天一样。而这里面的问题是“一提便咽”常常只能是干咽,实际咽的还是一口气。因此,笔者在体证实践中,作了如下变动,称之为:
新的“十六锭金”
一吸就提,一提到顶,一呼就降,降至海底
姿势不拘,行站坐卧均可练习,但不要太急,要缓慢进行,并记住最后要意守下丹田收功。
“一吸就提”,鼻子一吸气,会阴同时上提,即收缩肛门如忍大便状,小腹鼓起。
“一提到顶”,即一提就到达了头顶百会穴,你同时会感到百会有动静(进气感)。
“一呼就降,降至海底”,一呼气就从百会往下降,降到哪里呢?降到海底,就是会阴穴,同时肛门放松。
这就是此功的一个全过程,不急不躁,似有非有,缓慢进行,其他细节可以忽略,就记住:“一提缩肛上头顶,一松下落到海底”就行了。
此功的主要作用:
1、主练海底功能:因为海底这个区域属于下丹田的范畴,下丹田的虚弱,会引发很多疾病。凡是收缩肛门感觉无力者,身体状态一般都不是很好,当他坚持习练此功十天半月后,健康状态立刻就会有提升,久练此功受益无穷。
2、主练“中脉”:所谓的“中脉”,从整体观念上说,点一穴通全身,无所谓这脉那脉。但中脉的说法确实迷惑着很多人,因此,这个“一提缩肛上头顶,一松下落到海底”的提肛缩肾功,就是所谓“打通中脉、强化脉轮”的最简便法门。
3、强化生理周天:早在20多年前,笔者就在“周天论”一文中(百度可搜),戳破了所谓“打通周天”的那层窗户纸。健康人的经络先天都是通的,何来后天打通?此谓“生理周天本自通”。而后天的练功通周天,应该称之为“气功周天”,它只是一种强化生理周天的手段而已,不是“打通周天”。但有史以来很多人都把这个神秘化、复杂化了,仅一个南怀瑾的通周法就可以讲上几天几夜,那是一种“成仙做佛”的迷信和误导,而更多的则是把通周天分成几个关、几个点、几个轮、几部功,把你“引入沼泽地,钻入酒缸中”(无意子)。我们认为那些都是多余的复杂化,是严重阻碍气功普及和发展的屏障。我们认为,要想健康长寿,要想用气功强化生理周天者,就练这个一学就会的新的提肛缩肾功就行了,大周天、小周天、通中脉、强脉轮全都在里边。
特别说明:
1、可能有人初练时,有时会发生头晕现象,不是坏事,不要紧张和瞎想,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暂停上提下落,把眼睁开,双手揉一会小肚子,然后再开练。再出现再如此处理,这就是一个渐进的长功过程,魔性过程,不正常反应会很快消失。
2、练功的炉灶就是下丹田,丹田热了全身经络通,不要去追求其它这个那个感觉,丹田不热者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或疾病。为了帮助初练者快速排出体内病气,早日达到丹田温热的目的,现将我的《健康长寿练神阙》诗一首送上: 行站坐卧 不离这个 意念想着 手心捂着 剑指点着 热敷按摩 先天后天 一招全活 防病治病 就练神阙 起死回生 唯此定夺!
提肛缩肾功是动功,练神阙是静功,动静结合,可速达上乘!
袁康就谈“十六锭金长生诀”
笔者试举另一例子,是“十六锭金长生诀”。十六字诀是:“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字是炼气养生的重要法门,历来备受注目。十六字中值得留意的是“一吸便提”。所谓“提”,就是把两窍紧收。就因为这一收,肛门及下阴一带内里的括约肌群便紧张起来,牵连到下腹肌肉也被绷紧。根据辞意,炼者实时有“气气归脐”的效果。明冷谦《修龄要旨》的注释是:“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气)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可以见到,气自下腹生起,存之于“脐”下,又沿背之督脉行走,上达头顶泥丸宫。这工夫具有非比寻常的神效:“如有痼疾,见效尤速。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变易,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健胜常。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瘫瘟疮毒等疾,耳目聪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长生可望。”由是观之,内丹修炼的所谓丹炁,确实从下腹起始。传统内丹以下丹田为坤、为腹。张伯端《悟真篇》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就是坤方。坤为腹,丹田也。诗文指出真炁必从下腹丹田产生。又云“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天地合”是靠“橐钥”的封闭虚间所造就,此虚间需要“封闭”才生“黄芽”、才有“甘露”下临。要它封闭,就必须把橐钥底部的两窍微收紧束,营造“橐钥效应”,使天地乾坤之象转化至坎离之象之变换得以完成,继之产生动能并使气液循环不息地运化。此处“坎离交”是随着“天地合”之后所出现的结果,也就是“十六锭金长生诀”所云“水火相见”。钟离权《灵宝毕法》称之为“交媾龙虎”,又称“采药”。这工夫主要是封闭两窍、束勒阳关。《灵宝毕法》的交媾工夫是:“神识内守,鼻息绵绵,以肚腹微胁,脐肾觉热太甚,微放轻勒;脐腹未热紧勒;渐热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满乾坤,乃曰‘勒阳关而炼丹药’。”可以看到,束勒阳关可以加强丹田气感,其表象为热。丹炁的出现主要来自营造“橐钥”的一个重要动作:“束勒阳关”。
胎息行氣
氣功之中有一種常被人視之為異於常人的工夫叫「胎息法」。很多人以為胎息是指閉氣,但想深一層,閉氣是可以令人絕息而死的,若此,修煉者莫非出師未捷身先死,提早「得道成仙」乎!非也,對於上述的觀念,我們可以從較早的文獻中得個明白。
距今大約一千六百年的東晉學者葛洪,寫了一部《抱朴子內篇》,當中著錄多種行氣的方法,其中一段教人胎息:「初學行炁,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着鼻口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候也。」(<釋滯篇>)文中「行炁」即現代人所理解的「行氣」,古代修煉的原意是「從有烹煉至旡」,故旡下火烹。「炁」才是正確的寫法。文中可以知道,葛洪所講的胎息,只是呼吸的細微程度幾近於無,而非無。他教人用一根細小羽毛黏附在鼻口之上,讓自己知道呼吸的強度,從而將粗息調節至細息為度,總之,吐氣不動鴻毛為目的。當然,我們知道,不動鴻毛的呼吸是極其細微的,打坐時,我們也要使呼吸由粗入細,直至我們進入恍惚窈冥之境,呼吸只是綿綿若存、似有還無的「動作」。
葛洪之所以提出胎息法,可能因為他對龜鶴的長壽特別有所感悟,覺得呼吸的緩慢細長是長壽的基本條件,他認為「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對俗篇〉)。對於葛洪來說,胎息相當於龜息,是一種入靜之後達致的深潛呼吸。此與閉氣呼吸相差甚遠。一般言之,閉氣是突然關閉剛才正常的呼吸,是突然缺氧;胎息或龜息是通過漸進式的鍛煉,減少對氧氣的需要。現代醫學研究有人認為,人體肺泡的利用率很低,在日常呼吸中有很多肺泡沒有工作,經過鍛煉後,修煉者充分利用其肺泡功能也未嘗不可。然而,胎息的真正意義,是呼吸不以鼻口噓吸,能做到如同胞胎生命的呼吸法,才是真人之息,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完)